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借助最新的舌脉像客观化诊断仪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术后的舌脉像进行信息采集和跟踪观察,希望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角度,发现患者术后舌脉像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医药干预对患者舌脉像的影响,从而提示中医药干预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血瘀体质的影响和作用。
方法:本研究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临床信息进行采集,主要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临床调查表,内容包括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及影响因素、相关疾病的遗传史,受试者的生活习惯调查、合并及药物治疗记录,痛经评分、VAS量表痛经程度评分表,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以及患者签订的知情同意书;
第二部分为受试者的舌脉像,使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研制的最新型脉像数字化分析仪采集脉像,使用最新型的便携式舌像采集设备采取舌像图片,使用诊断教研室自主开发的智能化计算机分析软件提取舌脉像基础数据。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单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双侧检验P值小于0.1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对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数据符合方差齐性要求,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及LSD法进行多重比较;若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要求,各组间差异则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各组内差异采用Wilcoxon非参数配对检验。
结果:对比研究脉图参数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寒凝组和湿热组均出现了心脏射血期较长,动脉血管管壁张力较高,外周阻力较高的情况,提示两组的血液循环较差,这可能与血瘀证为两个病理组的共同病理基础有关;对比研究舌图参数发现,与正常组相比,两个病理组的舌像有统计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寒凝组的舌质纹理比较细腻,苔色更亮而显淡白,湿热组的舌质红度较高、亮度较低,舌苔纹理较粗、亮度较高、红黄度较高,均符合传统中医临床对于寒凝与湿热证型的认知。
与湿热组相比,寒凝组的舌质亮度较高、红度较低,舌苔较为细腻、红度较低,同样符合中医传统对于湿热证和寒凝证的差异认知。两组的脉图数据对比显示脉图数据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两组同为血瘀证的基本病理特点有关。
针对服用中药的患者舌脉像自身前后对比研究,结果提示服用中药后(最少38天,平均97天),患者的动脉血管管壁张力降低、外周阻力降低,提示血瘀循环得到了改善。针对湿热证舌图数据的前后对比研究提示,接受中药治疗一段时间(最少38天,平均97天)后,患者的舌质红度降低,苔质亮度增加,符合传统中医临床对于湿热证治疗的期望。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例的两种基本分型“湿热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以及其基本的病理特征“血瘀证”可以被舌脉像的客观化诊断手段所支持。从中医舌脉客观化诊断的角度推断,以红藤方和温经汤为主方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血瘀证体质有改善作用,可能是延缓甚至预防剥除术后异位症复发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