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美国族裔文学界,伍慧明(Fae Myenne Ng)和任碧莲(Gish Jen)两人成绩斐然。她们都以书写美国华裔/华人的历史与现状,身份的困惑与危机,个体与社群的遭遇与精神创伤见长。伍慧明的小说《骨》探讨了早期赴美华人移民的身份缺失与不幸遭遇,任碧莲的《爱妻》讨论了跨国收养,不同种族间的婚姻和身份等话题。迄今,学界对单一作品讨论较多,将两者并置研究者少,系统探讨创伤与身份问题更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创伤视角为主要切入点,将《骨》和《爱妻》并置讨论,关注创伤经历造成的身份危机,探讨治愈创伤的途径,挖掘其主题深刻内涵,揭示小说的内在价值,以求为从创伤角度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建构问题作出微薄贡献。首先,论文对创伤理论进行了梳理。创伤理论十分庞杂,但它揭示了创伤的症状、成因、恒久影响和危害以及疗伤的方法,此为本论文提供了理论参照。其次,论文对《骨》中梁家三代人在异国土地上饱受的折磨,留下的深刻精神创伤,追寻新身份的艰难处境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唐人街华人痛苦的历史,使人感悟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的艰难。再次,论文对《爱妻》中王家三代人各自不同的经历与遭遇进行了分析,呈现小说人物身份缺失、骨肉分离、丧失文化之根的极大心灵创伤,最终通过寻求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走出创伤阴影。最后,论文通过对作品艺术手法的分析,揭示了小说作者治愈创伤的美好愿望。通过从文化视角分析契子、养女等华裔个体在东西方不同环境中所遭遇到的身份危机,从历史角度观照华人移民及其后代的生存现状,论文揭露了华裔群体在事业辉煌的繁华表象下所隐匿的精神创伤和身份困惑。论文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大量的创伤经历,正是造成生活在美国社会中华人群体身份危机的主要因素,而回顾历史、重述往昔、克服伤痛记忆的举措是塑造新身份的必由之路。《骨》与《爱妻》虽共同关注了身份与创伤主题,但是它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前者着重探讨早期赴美移民及其后代旧有身份缺失之痛与新身份建构之苦,而后者则关注跨国收养和异族通婚等问题,提倡身份的多元性。此外,两部作品各自开出了不同良方,表达了疗愈在美华裔心灵创伤,正确面对身份抉择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