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基层财政日臻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应当如何改革,这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话题。本文对此话题拟作一详细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革及问题分析。笔者详细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包干体制、分税制和税费改革等不同制度安排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认为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种政府间财力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制度原因;而中央的转移支付过于倾斜于发达地区,并且很不规范,使得转移支付平衡地方教育投入不平衡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基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千方百计寻找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新途径新办法,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现实任务。
第二部分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思路。笔者从公共品理论、义务教育的外部效应、以及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筹资职责,并且鉴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应当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以满足地方对教育的不同偏好。从上述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笔者设计了政府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并建立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但笔者也指出上述设想的实现有赖于我国财政体制和预算体制的改革。
第三部分是农村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探讨。首先介绍了我国实施教育券的背景、含义和理论依据,及国外部分地区教育券的实践。指出国外教育券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竞争,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我国部分地区基于教育投入不足推行的教育券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从实施效果看,由于投入太少,旨在动员民间投资的教育券并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果大面积推广,对我国的贫困地区则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因此,在我国“普九”尚在攻坚、“扫盲”还在加快步伐的今天,现阶段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关键不是推行别人还在试行的教育券等市场方式,而是如何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同时提倡“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把节省下的这一部分钱用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拨款,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公平,也有利于效率。笔者最后指出,从长期看,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根本解决,有赖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本文力图通过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实的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系统描述和比较分析,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全文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