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耐药菌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前期抗菌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纳米脂质体技术,用抗菌肽Ts修饰脂质体表面制备具有靶向抗耐药菌作用的左氧氟沙星脂质体,优化其制备工艺和处方,并考察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1、选择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的含量,确定检测波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透析法对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包封率进行测定,考察其回收率;2、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了pH梯度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筛选脂质体制备方法;以单因素优化法选择最佳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制备处方进行优化;其后用具有靶向作用的Ts修饰脂质体,制备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并对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进行理化性质和初步稳定性的考察;3、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香豆素标记的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对标准肺炎克雷伯菌株的靶向性;测定游离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与Ts联合、非靶向及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对耐药菌株的MIC,并分析协同效应;通过检测对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的时间杀菌活性,药物摄取实验评价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体外抗菌活性;通过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体中左氧氟沙星的含量,29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辅料无干扰,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高;选用透析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简便易行,可以将脂质体与游离药物有效的分离,回收率高。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左氧氟沙星脂质体优于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硫酸铵浓度0.2 mol/L,透析24h形成硫酸铵梯度,孵育载药温度60℃,孵育载药20 min;最佳处方为:磷脂浓度为30mg/mL,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4:1,药脂质量比为1:10;采用最佳制备工艺和处方平行制备3批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5.26士1.35%,Ts偶联率为68.43±1.45%,平均粒径为152.5±3.2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49±0.02,与非靶向脂质体基本无差异,zeta电位+20.68±1.72 mV,工艺重现性良好,一个月内稳定性良好。靶向脂质体MIC值均低于其他剂型,FIC≤0.5,显示协同效应;在同一时间内抑菌数量最多,时间杀菌效果显著;细菌细胞内左氧氟沙星的累积量最大;靶向脂质体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强于单独Ts作用。结论:本课题采用硫酸铵梯度法成功研制了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包封率高,重现性好,性质稳定;相对游离剂型和非靶向脂质体,靶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对耐药菌具备更强的抗菌活性,从而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使用剂量,为临床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在常氧和低氧(CoCl2 200μmol/L)条件下以2、4、8μmol/LAs2O3作用人肝癌Hep岛细胞,24、48、72小时后
首先通过分析二维离散小波分解与重构的实际算法,及其中值滤波在图像处理中的原理和特点,总结出中值滤波容易去除孤立点、线的噪声、二值噪声等,并能很好地保持图像边缘。然
本文主要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辛德雷的心理,指出其深受本我的重压。童年时期,希刺克厉夫的出现不但削弱辛德雷所得到的父爱,而且剥夺其妹妹这一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理论中的颓废意识为新感觉派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角度。新感觉派的文坛悍将从对都市精神堕
社会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而新语流行语更是及时反映出相应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变化。本文从语义学入手分析近年在"新语流行语大奖"上评选出的日本新语
目的研究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结合饮食调护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对象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中的型别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94例哈族食管癌石蜡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检测,同
玉米果穗顶部未结籽或籽粒秕,称之为秃尖,是玉米栽培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防止或减少秃尖,可有效促进玉米的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依据治安处罚中诽谤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公民名誉权,但诽谤条款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言论自由,特别是涉及国家公职人员的言论。究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