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壁全层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1.金属夹缝合胃壁缺损与手术丝线缝合胃壁缺损对比研究,观察两种不同缝合方法胃壁缺损的愈合效果和愈合质量是否存在差异。2.评价临床应用金属夹缝合内镜全层切除术中胃壁全层缺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雄性,体重2.0~2.9kg(2.0±0.2)kg,4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胃体部全层切除直径2cm的胃壁缺损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2只。第一组未处理胃壁缺损,第二组用金属夹缝合胃壁黏膜层,第三组用金属夹缝合胃壁全层,第四组用3.0丝线缝合胃壁全层。对比构建动物模型所耗费时间。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处死各组动物(n=6),探查腹腔,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缺损愈合处爆破压力;取愈合处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HE染色观察缺损愈合处炎症反应程度,MASSON染色观察缺损愈合处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取创面愈合处30~100mg组织,利用吸光度对比法测定愈合处羟脯氨酸含量,推测胶原纤维增生情况。2.选择由EUS和CT明确诊断为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壁黏膜下肿瘤,采用EFR治疗。完整全层切除病灶后,经内镜活检通道、直视下应用金属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观察术中金属夹缝合的成功率,术后内镜随访。研究结果1.第一组动物术后34小时内死亡率100%,其它三组动物均存活良好,术后尸体解剖大体腹腔观察显示金属夹缝合两组腹腔内组织粘连程度较轻。第二组与第三组相比:手术耗时[(45.8±1.6)min, (42.5±1.5)min,P>0.05],在第3天创面爆破压[(36.9±4.6)mmHg,(39.8±4.1)mmHg,P>0.05];第7天创面爆破压[(95.0±7.9)mmHg,(97.8±6.8)mmHg,P>0.05];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天[(95.2±6.4)u g/g胃湿重,(97.5±9.2)μg/g胃湿重,P>0.05];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7天[(178.3±28.3)μg/g胃湿重,(184.0±30.0)μg/g胃湿重,P>0.05]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第二组与第四组相比:手术耗时[(45.8±1.6)min,(48.0±1.4)min,P<0.05],在第3天创面爆破压[(36.9±4.6)mmHg,(50.5±4.2)mmHg,P<0.05];第7天创面爆破压[(95.0±7.9)mmHg,(98.5±7.0)mmHg,P>0.05];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天[(95.2±6.4)u g/g胃湿重,(99.5±10.0)μg/g胃湿重,P>0.05]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7天[(178.3±28.3)μg/g胃湿重,(180.3±19.4)u g/g胃湿重,P>0.05]。第三组与第四组相比:手术耗时[(42.5±1.5)min,(48.0±1.4)min,P<0.05],在第3天创面爆破压[(39.8±4.1)mmHg,(50.5±4.2)mmHg,P<0.05];第7天创面爆破压[(97.8±6.8)mmHg,(98.5±7.0)mmHg,P>0.05];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天[(97.5±9.2)μg/g胃湿重,(99.5±10.0)μg/g胃湿重,P>0.05];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7天[(180.3±19.4)μg/g胃湿重,(184.0±30.0)μg/g胃湿重,P>0.05]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HE染色提示金属夹缝合两组炎症反应明显轻于3.0丝线缝合组,MASSON染色反应提示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无明显差异。2.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入选62例胃S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58.5岁。病变部位:胃底部32例,胃体部20例,胃窦部5例,贲门下5例。62例患者均采用EFR术治疗,术中58例患者仅以金属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4例患者金属夹结合大网膜封堵全层缺损创面,完整缝合全层缺损创面成功率100%。62例患者患者均接受术后内镜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全层缺损创面均完整疤痕愈合(100%);术后2个月随访期内患者均无发热、腹痛等症状。研究结论1.与手术丝线缝合胃壁全层缺损相比,应用金属夹缝合胃部全层缺损无论缝合胃壁黏膜层或全层组织,均能达到相同的临床愈合效果和质量。2.内镜下应用金属夹缝合EFR术中的全层缺损创面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