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双眼视正常者中梯度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AC/A值差异及产生原因;比较分析不同注视距离梯度法测量AC/A值差异及产生原因。方法受试者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共65名(男25名,女40名),年龄在23-25岁之间。无手术史,无斜视、弱视,眼球运动功能正常且无任何眼部器质性病变。单眼矫正视力≥1.0,屈光参差≤1.00D,近视度数≤—6.50D,散光度数<-2.00D。视远,视近均有立体视觉,单眼及双眼调节幅度正常。视近时单眼及双眼虚性相对调节正常(+2.25D-+2.5D)。测量所有被检者双眼调节幅度及相对调节。测量屈光全矫状态下注视5m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及注视33cm处视标,双眼前附加+1.50D、+2.00D、+2.50D镜片下,不同调节状态单眼及双眼的调节反应。屈光全矫状态下双眼分别注视40cm、50cm处视标的调节反应值。使用梯度法测量被检者在注视5m处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三组镜片下的刺激性及反应性AC/A值;使用梯度法测量被检者在注视33cm处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三组镜片下的刺激性AC/A值与反应性AC/A值;使用隐斜法测量被检者的AC/A值。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并比较同一种测量方法不同注视距离下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双眼调节幅度为(8.8±2.3)D,负相对调节为(2.25±0.23)D,正相对调节为(6.13±1.78)D。注视5米处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三组负镜片刺激调节的状态下,各组双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80±0.30)D,(0.87±0.35)D,(0.92±0.44)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注视33cm处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三组正镜片下,各组双眼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81±0.23)D,(0.60±0.22)D,(0.37±0.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双眼注视50cm处视标产生的调节反应(1.58±0.26)D与使用-2D镜片刺激下的调节反应(1.14±0.36)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注视40cm处视标下的调节反应(1.79±0.31)与使用-2.5D镜片刺激下的调节反应(1.57±0.4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注视5m处,不同刺激镜片下双眼调节反应与单眼调节反应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视33cm处附加不同正镜片下双眼与单眼调节反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视5m处视标,双眼前附加-2.50D镜片梯度法测量的刺激性AC/A值(1.94±1.09)Δ/D与,相应隐斜法测量的AC/A值(4.95±1.22)Δ/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4,P=0.00)。视远时测量的刺激性AC/A值与相应视近时测量的刺激性AC/A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远时(5m)测量的反应性AC/A值与相应视近时(33cm)测量的反应性AC/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视5m处视标,三组负镜片下测量的刺激性AC/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三组反应性AC/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注视33cm处视标,三组正镜片下测量的刺激性AC/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三组反应性AC/A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注视5m与33cm处视标下,反应性AC/A值的大小与反应性AC/A值方差成正比。结论1.与梯度法测量AC/A值相比,隐斜法测量的AC/A值偏大,可能与隐斜法受近感性因素及调节滞后影响相关。2.调节滞后会造成刺激性AC/A值低于反应性AC/A值,可能造成对刺激性AC/A值的低估。3.调节滞后是引起不同注视距离梯度法测量的刺激性AC/A值不同的主要原因。4.使用梯度法测量反应性AC/A值时,AC/A值越大可能会导致不同梯度刺激测量的反应性AC/A值间变化越大,此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