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意蕴研究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食粮,其可以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电影作为文化传播中最贴近普通民众的文化载体,更是以其生活性、艺术性的表达,成为广大民众的最爱。而有声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个时候开始,伴随影像出现的众多音乐音响,就成为人们的听觉记忆而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依托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在摸索中成长并逐步成熟。新中国的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各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帮扶政策,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拍摄反映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此被列入文化发展重要的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是1950年上映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少数民族文化在新中国的文化百花园占有了一席之地。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边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的民族文化也成为电影工作者重要的文化源泉,启迪了电影工作者们艺术创造的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电影界成功完成了反映18个少数民族风情的47部电影,其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占了十一部。这十一部电影中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民众广泛的关注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成为外界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热爱云南的重要窗口,构成“边地文化”的肇始,那些感动了几代听众的旋律,既代表着艺术家情感的写真、更是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在琴弦上拨动的动人音响。第一部表现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诞生于1954年,其根据白桦的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改编,首次用电影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其后,各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经典电影,同时,伴随影片的传播,电影中大量优秀的插曲和配乐;更是为宣传云南、提升云南地理方位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品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天但凡与共和国的同龄人,没有不受其旋律的熏陶、没有不会哼唱几句的国人。本文将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拍摄的、以云南民族风情为表现载体、以云南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元素的电影歌曲和配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影音乐本体、旋法特征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传播价值开展深入的探讨,探寻“十七年”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中包含的价值与内涵及其对于今天云南民族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同时,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学理论,其对云南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英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为中心,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时代英雄文化样态。综述当前学界关于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五个面向:一是对英雄、英雄文化及相关概念的辨析,丰富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内涵;二是对习近平英雄观的形成原因、深刻内涵、理论品格的探讨,强化了习近平英雄观的指导作用;三是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回击了多种不良社
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8-45岁,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术,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2 护理措施2.1 术前护理
用称量法、硫代巴比妥酸法、茚三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了经不同浓度FeSO4预处理后山核桃在干旱胁迫下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并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山核桃抗旱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行,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也逐渐加深,但是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国内价值链的建设,导致出现了制造业升级困难的状况
加装电梯作为改善老旧住宅小区居民居住质量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性与居住舒适度。然而实际操作中,居民意愿难以协调统一的矛盾导致老旧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
目的:观察蛋清溶菌酶(HEWL)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以2.2.15细胞为模型,以苦参碱为阳性对照药,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判定溶菌酶对2.2.15细胞乙型肝
精准农业是“3S”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地质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和要求,探讨了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选择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英夫利西单抗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建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