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食粮,其可以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电影作为文化传播中最贴近普通民众的文化载体,更是以其生活性、艺术性的表达,成为广大民众的最爱。而有声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个时候开始,伴随影像出现的众多音乐音响,就成为人们的听觉记忆而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依托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在摸索中成长并逐步成熟。新中国的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各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帮扶政策,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拍摄反映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此被列入文化发展重要的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是1950年上映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少数民族文化在新中国的文化百花园占有了一席之地。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边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的民族文化也成为电影工作者重要的文化源泉,启迪了电影工作者们艺术创造的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电影界成功完成了反映18个少数民族风情的47部电影,其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占了十一部。这十一部电影中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民众广泛的关注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成为外界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热爱云南的重要窗口,构成“边地文化”的肇始,那些感动了几代听众的旋律,既代表着艺术家情感的写真、更是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在琴弦上拨动的动人音响。第一部表现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诞生于1954年,其根据白桦的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改编,首次用电影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其后,各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经典电影,同时,伴随影片的传播,电影中大量优秀的插曲和配乐;更是为宣传云南、提升云南地理方位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品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天但凡与共和国的同龄人,没有不受其旋律的熏陶、没有不会哼唱几句的国人。本文将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拍摄的、以云南民族风情为表现载体、以云南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元素的电影歌曲和配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影音乐本体、旋法特征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传播价值开展深入的探讨,探寻“十七年”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中包含的价值与内涵及其对于今天云南民族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同时,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学理论,其对云南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