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播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沙蚕、贝类泥蚶)分别在野外和室内对福建沿海滩涂底泥进行生物修复试验。通过构建真核生物18S rDNA克隆文库、RFLP、DGGE、测序及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首次对底栖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微型真核生物在滩涂底泥及底栖动物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优化修复措施、完善环评指标,以及开发超微型生物实时动态的环境监测系统等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运用PCR-DGGE和18S rDNA克隆文库研究了三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对沙蚕和泥蚶等底栖动物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 (1)三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共分为10个类群,其中环节动物门,节足动物门为优势类群,腹毛动物门、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此外还有少量的丝足虫门,囊泡虫总门,变形虫门,硅藻门,壶菌门,绿藻门和一些未知类群的真核生物。 (2)季节变化:三沙湾滩涂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2月份(冬季)样品中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最高并且与其他月份的明显不同,6月份(夏季)样品以环节动物门和节足动物门等后生动物为主,12月份(冬季)样品以硅藻和囊泡虫门为主。 (3)对播种底栖动物的响应:沙蚕和泥蚶的扰动改变了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增加了三沙湾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播种底栖动物后,环节动物门和节足动物门两个门所占比例增加,而腹毛动物门,丝足虫门,囊泡虫总门这3个门类所占比例下降。一些类群,如绿藻门,变形虫门和壶菌门只在12月分样品中被检测到,播种底栖动物后变形虫门和壶菌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绿藻门所占比例增加。播种底栖动物后线虫种类增加。 2、采用PCR—DGGE技术对室内模拟沙蚕生物修复过程中微型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美滩涂底泥中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为:后生动物的6个门:颚口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节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以及丝足虫门,硅藻门和囊泡虫总门(又分为甲藻门和纤毛虫门)。其中囊泡虫总门的纤毛虫门为优势类群。后生动物中的线虫门为次优势类群。Peridinium quinquecorne(属于囊泡虫总门中的甲藻门)是普遍存在的优势物种。DGGE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沙蚕对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蚕的处理组检测到了更多的线虫动物门,可能是沙蚕的活动促进了这些类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