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城市的角度探讨贝娄不同时期对城市理解的发展变化。采用历时的分析模式、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贝娄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与贝娄对城市态度的变化结合起来,并将贝娄纳入历史语境与犹太传统中。本文将按贝娄对城市的动态理解轨迹将贝娄的城市小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至7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至2000年。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正文三章、结语。绪论:简要介绍贝娄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回顾贝娄的人生道路及其创作历程,并梳理国内外贝娄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城市神话——应许之地的寻觅”分析贝娄创作于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的小说。将从存在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创作语境分析贝娄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城市的看法。早年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犹太移民平民的描写上。他们渴望自由,对异质生活向往,纷纷离开街区,走上美国化的道路中。在贝娄第一部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中,他以城市“囚徒”的视角隐喻出犹太人在现代城市下的历史重负,以及在城市漫游下的精神悬浮状态。这恰当地传达出早期移民的心理。《奥吉·马奇历险记》则将早期移民拘谨的心理转变为一种大胆的探险精神。贝娄通过将奥吉放置在一个更加广大的时空中,他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位置:芝加哥、巴黎、罗马、墨西哥,没有固定的地方,但他一直希望在这个广博的地域范围中找到一个乐园,并且心中一直都有希望与梦想。这种对理想国的探寻正是贝娄早期创作中在城市问题上的乐观心理的集中体现。《雨王亨德森》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城市与蛮荒的对比。第二章“城市噩梦——被围困的社会”主要分析贝娄创作第二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特征。贝娄中期作品中已经开始流露出对芝加哥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厌恶和反感。城里的盗抢、尔虞我诈、投机买卖、美色、金钱、欲望等等交杂在一起,刻画出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此时期小说人物主要是围绕犹太知识分子展开:赫索格教授,塞姆勒先生,以及洪堡与西特林。《赫索格》里的主人公赫索格是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他以芝加哥大都市为生活的核心空间,参与构建城市社会的精神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但同时他还不断地对所生活的城市进行着城市批判。在《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贝娄非常巧妙地将塞姆勒先生所看到的现实都市与他所憧憬的理想世界进行并置对比,并通过现实都市里人类的疯狂行为揭露出现代都市的弊病。《洪堡的礼物》通过刻画生活在城市中并面临诸多城市问题的两个典型犹太知识分子形象,展示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以及社会错位中的精神困惑。这一创作阶段贝娄着力从不同的城市文化方面来抨击美国的城市。这些城市符号包括官僚制度的腐败、公共交通的“病毒”、城市建筑的变迁、艺术与物质的博弈等,贝娄据此深入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人的内心困惑问题。第三章“城市再接受——多样都市的再现”将着重探讨贝娄第三阶段80年代至2000的作品。第三阶段贝娄创作的特点转向多样化的都市,这种多样化的都市首先是国际性、全球性场景的设置,并更多围绕的是对人生、友谊、死亡、家庭等问题的思索。此时贝娄小说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都市,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欧洲社区的集合,而且在这个大共同体里读者可以了解到德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爱尔兰人以及犹太人等等。将死亡与历史主题进行杂糅是晚年贝娄进行创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在黑人问题、共产主义问题上贝娄不再是采取过去激进的批判或者是站在全盘否定的立场上,贝娄能较为理性地对待种族问题。因此如果说贝娄第二阶段的创作具有“抗议小说”的特点的话,那么到了最后一个阶段贝娄相对来说是以较为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结语部分主要在于重申贝娄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其文学创作的鲜明特征。纵观贝娄创作时期的60多年的跨度,从总体上看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贝娄笔下的小说人物不断增多,人物形象多变,从职员、精明的商人、到迂腐和困惑的知识分子阶层。虽然贝娄中后期作品中的主人公以知识分子为主,但是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份的复杂为贝娄的城市小说提供了更为立体交错的、互为联动的复合网。小说主人公都以寻求人生价值,或者竭力在令人焦虑的世界中寻找安定的归宿。第二、小说场景的地域不断扩大,呈现出家宅——街道——城市——城际——国际的一条主线。贝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中约瑟夫仅仅只是在自己的房间与离家最近的三个街区中游荡。之后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奥吉由最开始不愿离开家庭,到之后四处奔波。中期的《赫索格》以及晚期的《院长的十二月》里,场景的变化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城市与多样的文化共存的状态。第三、城市意识不断加强,并且呈现出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国际性都市的特征。贝娄早年对城市的理解较为简单,主要是城市为背景,而到中后期通过对城市景观细致的描绘,城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场景。城市已经开始成为文本、人物、历史。此外,这种城市意识还体现在对城市人格的把握之上。如果说早期的作品人物性格还较为单一随波逐流的话,比如循规蹈矩的约瑟夫,受制于人的奥吉,古怪的亨德森,那么到了中后期,贝娄更加强调对个性的宣扬和保留,其中以植物王国的坚守者本恩以及同性恋教授拉维尔斯坦为极致。综上所述,贝娄的城市书写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对犹太人生存现状矛盾性的展示,此外它还传达出当下犹太性逐渐消弭的过程中以贝娄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精神困境中的寻根主题,尤其在后现代视角下,犹太性已经更多地展现出多样性以及多元化的特征。进而揭示这种城市书写是嵌入在犹太文化机理中的,并与美国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在构建后现代图景下的犹太文化空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