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隐球菌所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随着HIV感染、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疾病增多,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其病死率也居高不下。欧美国家以AIDS相关隐球菌病为多见,而在我国尽管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仍以非AIDS患者为主。更值一提的是,我国非AIDS相关隐球菌感染患者中又以无基础疾病的免疫正常人群为主,占50%-77%,而欧美国家仅占7%-32%。这些“免疫正常”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免疫功能缺陷值得我们探讨。机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中,固有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又是其关键。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 binding lectin, MBL)是PRRs中的重要一员。MBL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并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与隐球菌感染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第一部分隐球菌病患者MBL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目的分析我国非AIDS隐球菌感染患者MBL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验证MBL基因型与血浆MBL浓度水平的关系,探讨MBL基因多态性与隐球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实验设计采用病例—对照遗传关联研究,病例组为隐球菌病患者17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18例。提取受试者外周血标本基因组DNA, PCR特异性扩增MBL基因DNA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检测隐球菌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MBL基因多态性。同时,ELISA方法测定受试者血浆MBL浓度,验证MBL基因多态性与血浆MBL蛋白表达的关系。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MBL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以了解隐球菌感染患者MBL基因多态性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70例隐球菌病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65例,中位年龄45岁,62%(107/170)的患者无明显免疫低下基础疾病。隐球菌感染患者等位基因A、B、C、D分别占80.6%(274/340)、18.5%(63/340)、0.0%(0/340)、0.9%(3/340),等位基因H和L分别占51.5%(175/340)和48.5%(165/340),Y和X分别占84.7%(288/340)和15.3%(52/340),P和Q分别占91.8%(312/340)和8.2%(28/340);单倍型HYPA、LYQA、LYPA、LXPA、LYPB、HYPD分别占50.3%(171/340)、8.2%(28/340)、7.1%(24/340)、15.0%(51/340)、18.5%(63/340)、0.9%(3/340);MBL基因型高/中水平组、低水平组、缺乏组各占63.5%(108/170)、25.3%(43/170)、11.2%(19/170)。健康体检者等位基因A、B、C、D分别占84.6%(369/436)、15.4%(67/436)、0.0%(0/436)、0.0%(0/436);等位基因H和L分别占50.5%(220/436)和49.5%(216/436),Y和X分别占84.9%(370/436)和15.1%(66/436),P和Q分别占87.8%(383/436)和12.2%(53/436);单倍型HYPA、LYQA、LYPA、LXPA、LYPB、HYPD分别占50.7%(221/436)、12.2%(53/436)、6.7%(29/436)、15.1%(66/436)、15.4%(67/436)、0.0%(0/436);MBL基因型高/中水平组、低水平组、缺乏组各占69.7%(152/218)、21.6%(47/218)、8.7%(19/218)。隐球菌病患者MBL各等位基因、单倍型、基因型的分布与健康体检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89例受试者(病例组70例,对照组19例)血浆MBL水平,MBL基因型高/中水平组、低水平组和缺乏组血浆MBL平均浓度分别为2219.46、434.37和2.91 ng/mL,三组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验证了MBL基因型各组与MBL血浆浓度水平的一致性。170例隐球菌病患者中有103例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中MBL基因型高/中水平组占63.1%(65/103),低水平组占20.4%(21/103),缺乏组占16.5%(17/103)。免疫正常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高/中水平组占64.3%(36/56),低水平组占14.3%(8/56),缺乏组占21.4%(12/56)。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90,OR=2.07),免疫正常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4,OR=2.86)。结论MBL基因型各组与MBL血浆浓度水平相一致,MBL基因多态性与总体隐球菌病易感性无关;然而,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MBL缺乏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因素。第二部分隐球菌病患者MBL基因多态性与发病机制关系初探目的分析我国非AIDS隐球菌感染患者MBL基因多态性与隐球菌感染部位及播散性的关系,初探MBL基因多态性在隐球菌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实验设计采用成组分析方法。隐球菌病患者的MBL基因型按照血清(浆)MBL浓度分为高/中水平、低水平及缺乏3组,比较各组患者中感染部位、以及播散性感染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颅内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占14.6%(17/103),显著高于颅外感染者的3.0%(2/67)(P=0.006,OR=6.42);免疫正常颅内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占21.4%(12/56),也显著高于颅外感染者的3.9%(2/51)(P=0.009,OR=6.68),而前者低水平组占14.3%(8/56),显著低于后者的33.3%(17/51)(P=0.0200,OR=0.33)。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低水平组占18.6%(13/70),显著低于肺隐球菌病者的34.4%(22/64)(P=0.0375,OR=0.44),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缺乏组占24.2%(8/33),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者的3.1%(2/64)(P=0.002,OR=9.92);免疫正常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MBL基因型低水平组占12.2%(5/41),也显著低于肺隐球菌病患者的34.0%(17/50)(P=0.0156,OR=0.27),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缺乏组占33.3%(5/15),也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患者的4.0%(2/50)(P=0.006,OR=12.00)。播散性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占25.0%(9/36),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的7.5%(10/134)(P=0.0030,OR=4.13);免疫正常播散性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占35.3%(6/17),也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的8.9%(8/90)(P=0.0031,OR=5.59),而前者高/中水平组占41.2%(7/17),显著低于后者的67.8%(61/90)(P=0.0366,OR=0.33)。结论颅内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以肺部为主的颅外感染者,提示MBL缺乏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较肺部易受累的机制之一。播散性感染患者MBL基因型缺乏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提示MBL缺乏可能是播散性感染的原因之一。颅内感染患者MBL基因型低水平组的构成比显著低于颅外感染者,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低水平组的构成比显著低于肺隐球菌病,播散性感染患者高/中水平组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局部感染,提示MBL对防止隐球菌感染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