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 max L.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但是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非常低,2015年大豆进口已经超过8000万吨,因此大豆高产育种成为我国首要的育种目标。大豆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是重要的产量相关性状,而且都是数量性状,因此在构建遗传图谱的基础上,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对农作物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前大豆种子大小与形状性状的QTL定位的标记密度有限,未能充分揭示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剖析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状的
其他文献
试验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安徽凤台县桂集乡进行。试验选用烟农19、安农0305、皖麦52三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稻茬栽培,分别以10:0、8:2、7:3和6:4为氮素基追比,在拔节期追施氮肥,研究其对小麦各生育期生理特性、最终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氮素基追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类型小麦品种对于不同的氮数基追比例的反应不同,
两型豆(A. edgeworthii Benth.)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试验以两型豆种子为材料,观察其种子形态特征,并通过浓硫酸浸种、热水浸种、机械损伤处理、不同温度等处理方式,探讨了两型豆种子的硬实与萌发特性;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了两型豆种子的发育解剖学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成熟种子横断面及表面结构;以两型豆根、茎、叶、花为材料,观察了其形态特征;采用根尖压片法,结合不同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