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强,煤矿区生态环境恶化也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从而对其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文以淮南煤矿区为例,采用遥感解译结合查阅历年统计资料的方法,获取淮南矿区1986年、1999年和2012年的环境信息,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15)中的相关规范和要求,选取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建立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对淮南矿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并提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淮南矿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以及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的数据分析,表明:淮南矿区农村居民点和高覆盖度草地基本没有变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总体而言,水土流失总量从1986年到2012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率、水体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五个因子作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果分别为:0.60、0.23、0.40、0.40和0.90,构建了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60×生物丰度指数+0.23×植被覆盖指数+0.04×水网密度指数+0.04×(100-土地胁迫指数)+0.09×(100-污染负荷指数)(3)对淮南矿区1986年、1999年和2012年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986年和2012年为“优”,1999年为“良”,1986-2012年这22年间EI的变化幅度ΔEI=-5.59,表明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在对淮南矿区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塌陷地修复的生态措施以及矿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通过对淮南矿区进行生态环境评价,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矿区的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