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以情绪压抑、悲观和失意为典型特征,在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抑郁症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已知的致病因素包括环境、遗传、神经生化等。海马是边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脑区,是负责机体学习与短暂记忆的主要部位,也是目前抑郁症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脑区。当机体受到各种类型的应激或刺激时,海马会在结构和功能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持续大量地给予皮质酮会损坏海马神经元的结构,进而对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造成损伤。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准确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建立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诱导的原代神经元损伤模型,体外模拟抑郁症发生时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的海马受损过程,研究4-甲基瑞香素(7,8-dihydroxy-4-methylcoumarin,Dhmc)体外条件下对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通过禁水禁食、冰泳、热泳、潮湿垫料、笼倾斜、夹尾、闪烁灯、拥挤合笼、摇晃、昼夜颠倒等每天随机1~2种应激方式结合的方法持续28天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研究 Dhmc 对 CUMS导致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调节作用,探讨Dhmc对大鼠脑内海马区锥体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及对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GluRl和Kalirin-7(Kal-7)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hmc神经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Dhmc(2、4、8、16、32和64 μM)与神经元共培养24 h后,神经元的网络结构与轴突树无明显损伤,细胞活力无显著差异,表明Dhmc在2~64 μM浓度内对神经元无毒性。2.形态学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560 μM的皮质酮作用于神经元24 h后即可导致细胞明显损伤,表现为胞体膨胀、包膜破损、神经网络严重受损、神经元上的突起长度变短,数目减少。表明CORT对神经元的最佳损伤条件是560μM 作用 24 h。3.2、4、8、16、32和64 μM这几个浓度的Dhmc预处理神经元30 min,再与560 μM皮质酮共作用细胞24 h,结果显示Dhmc对皮质酮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无显著保护作用。4.建模28天后,与CON组相比,CUMS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跨格次数、运动距离均显著降低,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增加,表明抑郁样行为模型建立成功。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28天并于第11天开始给药,持续给药18天后,Dhmc组与CUMS组相比较,抑郁样行为有显著的改善。具体表现为Dhmc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跨格次数及运动距离显著增加,悬尾不动时间显著降低。与CUMS组相比较,VF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也有显著改善。5.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CON组、CUMS组、VF组与Dhmc组海马CAI区锥体神经元顶树突上的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变化。CUMS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顶树突上的树突棘密度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Dhmc与VF组海马CA3区神经元上的树突棘密度相较于CUMS组显著增加。表明Dhmc对CUMS导致的树突棘丢失有显著逆转作用。Western-Blot结果表明,CUMS应激后大鼠海马区GluRl和Kal-7蛋白表达降低,经过18天的Dhmc与VF治疗后,海马区GluR1和Kal-7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综上所述,虽然Dhmc对皮质酮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无显著保护作用,但Dhmc对CUMS导致的大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Dhmc可能通过调节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上顶树突树突棘密度及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Kal-7和GluRl在海马区的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