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北京书写是指以北京为经验领域,能够表现出北京城市精神的写作,其文本内容不单有地域的规定性,更有文化的规定性。 北京书写具有悠久而完整的传统,小说则是其自20世纪以来的主要文体,研究北京与小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化(特别是都市化)对北京乃至中国的冲击以及对小说写作的影响。 本文将把90年代后的北京书写置于整个城市书写的背景下考察,作为参照的既有纵向上的老舍小说、80年代的“京味”小说,又有横向上90年代的上海书写。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外,本文想要尝试运用部分“文化研究”的方法,挖掘出小说文本背后的某些“文化”力量。 笔者认为伴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剧,90年代后小说中的北京形象书写开始为两种城市想象,现代都市和帝京城市所构成的张力撕裂为三:一为现代物质都市形象的浮现,一为传统精神城市形象的隐退,至于怀旧书写中的北京则呈现为一幅家园形象。 第一类北京书写将北京呈现为现代都市,其中既有对都市表象的拼贴,又有对欲望化的城市精神的渲染。此类小说中有两类人物系列值得注意,一为代表新的城市精神的女性形象,一为“外省青年”形象。前者的出现暴露了90年代小说想像的暧昧处,后者则是北京书写不同与上海书写的独特处。 第二类北京书写中,以精神城市的面貌出现,由传统文化记忆维系的老北京形象开始隐退。老北京的命运在人城的结构框架下体现为老派市民的遭际,特别是他们的心态、人格或语言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这类小说因陷入了现代化所规定的情感表达模式之中,其情感内涵多少显得单一,比如都有那种挽歌式的感伤情绪,个别小说甚至加入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中。 第三类是怀旧视域中的北京书写,它的兴起是为了缝合历史感的断裂,弥补家园感的缺失,两者皆是都市化的后果。此类小说或是经由细节呈现追忆个人的成长,或是通过文化展示讲述家族的延续,既建立起关于历史的连贯叙述,又获得了温暖的家园感受。 世纪初以来北京书写的趋势是另类北京形象的出现,它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北京书写的主要特征,但这种将北京加以“异化”呈现的书写方式在笔者看来未能抓住城市根本的内在精神。 90年代后的北京书写有收获亦有遗憾,一方面作家们保持了对时代与社会的敏感,写出了都市化这一力量对北京社会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多少有着想像力匮乏、感情贫瘠以及经验领域狭窄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