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小型公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与人而言他显现出人们对于宜人尺度的本能上的追求,就城市发展来说,又是小规模干预城市更新的手段。另外小型公园在目前的阶段,又有着新的内涵和意义。当今社会老龄化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作为户外空间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城市公园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另外,城市的高速发展,“人车争绿”的现象屡见不鲜,让原本就不够的户外空间更为珍贵,这些现象亟需对城市公园数量加以补充。而现有的部分公园由于地点、管理和设计的问题,对居民缺乏吸引力,因此又对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他们对城市公园都有着哪些需求?城市公园又如何以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方式,回应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国外先进国家目前际上有哪些现在正在实施和进行中的项目,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经验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概念上厘理清小型公园和一般说所谈论的袖珍公园、街头绿地、城市微景观、以及“三小绿地”概念之间的区别。本文以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大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在场地的获取、空间的形态以及形成、建设与管理的过程方面进行区分。本文笔者认为小型公园的建设与老年人的特点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小型公园不仅在适老性上有着独特的贡献,也对城市形象、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小型公园不仅建造经济、使用便捷、利用率高,在空间尺度上也容易实现,较为符合适宜人的尺度,人们对小空间也有着某种天然的依赖。不仅如此,小型公园有着城市大型公园无法达到的优势,更加适合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尺度。同时在对小型空间以及城市更新的小规模干预上,本文也尽力从历史中挖掘参考案例,扩展和弥补了对小型空间以及小规模干预城市手段的不足。例如中世纪的小型空间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中世纪小型空间的“织地毯式”的更新等等。有了对小型空间建设历史上的梳理,小型公园在我的论文中就得以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呈现。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想说明小型公园在服务老年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外想通过老年人变化着的生理和心理中找出修建小型公园的方式方法和原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选取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小型公园,和小规模城市干预的手段,都属于城市公园和更新手法的范畴,而不是像敬老院一样的专门化空间。但是专门化空间确实在设计上对小型公园的设计有借鉴意义,因此在有关类似设计的章节有所涉及。本文的小型公园以老年人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但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却是面向社会所有年龄层次。因为老年人使用并不与儿童、青少年、中年的使用存在对立关系,而是联系的整体。另外年轻人对设计的依赖和要求不如老年人的高,所以以老年人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断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群的使用,只会更便于市民的使用,让城市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