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氮掺杂碳球的一步法制备及其Cr(Ⅵ)去除性能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价铬(Cr(Ⅵ))作为一种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并最终可能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碳材料常被用于吸附处理水体中的Cr(Ⅵ),但普通碳材料难以满足对Cr(Ⅵ)废水的处理要求。相比普通碳材料,氮掺杂的碳材料由于化学活性位点增加,可以更有效地吸附处理Cr(Ⅵ)。然而目前制备氮掺杂碳材料的工艺存在方法复杂、含氮碳源价格昂贵、制备工艺对环境有潜在威胁等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使用普通的富氮碳源,采取绿色简单的技术,通过一步法制备具有高氮含量、高Cr(Ⅵ)去除活性的亚微米级氮掺杂碳球,并考察其在去除Cr(Ⅵ)上的应用性能。本文以普通氨基葡萄糖硫酸盐为原料,通过自行设计的气溶胶喷雾法一步制备亚微米级氮掺杂碳球,并通过SEM、TEM、FT-IR、元素分析、BET、Zeta电位、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气溶胶喷雾法制备的材料尺寸处于亚微米级,并呈现规整的球形结构。同时由于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在雾化过程中发生自组装,导致独特的网状结构的形成。在去除重金属Cr(Ⅵ)的过程中,由于所制备的亚微米级氮掺杂碳球表面的氮原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导致材料表面带有更多的正电荷,进而通过静电吸引力与Cr(VI)阴离子结合,极大地提高了Cr(VⅥ)去除率。与非氮掺杂碳球相比,本研究合成的氮掺杂碳球对Cr(Ⅵ)的去除率由15.5%提高到100%。XPS结果表明,吸附在氮掺杂碳球上的Cr(Ⅵ)可最终被材料表面的C-H和C-OH等还原基团还原成Cr(Ⅲ),同时C-H和C-OH被氧化成C-OH和C=O。为了研究该亚微米级氮掺杂碳球的实际应用性能,本文还考察了N-掺杂量、pH、材料剂量、循环再生能力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N-掺杂量、降低pH有利于Cr(Ⅵ)的去除。使用5g/L剂量的氮掺杂亚微米碳球可100%去除初始浓度为60mg/L的Cr(Ⅵ)溶液。尽管随着氮掺杂碳球NC材料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Cr(Ⅵ)去除率逐渐降低,但经过五次循环,去除率仍达到60%。由于氮掺杂的亚微米碳球是通过非常方便的气溶胶喷雾法一步制备得到的,而且氮原子的掺杂显著的提高了Cr(Ⅵ)去除率,因此可作为潜在的处理含Cr(VI)废水吸附剂使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由于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饿排放,水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在水
在石油开采生产中,离不开井下测试技术,尤其是稠油热采更是如此,除了用一般比较常规的测试技术外,还要用于处理好对观察井的测试及注汽井的生产检测。油田稠油油藏地质条件比较复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危害。焦化废水是我国水体中PAHs的重要来源
目的比较术前分段诊刮、经阴道彩超、盆腔MRI、宫腔镜检查四种方法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性,为制定子宫内膜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06~2015-06在深圳
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对气体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迫在眉睫。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对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检测更趋于智能化,可彻底实现无人监控下的实时数据监控,节约了大量
将微波技术与传统工艺对于含聚污水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重点介绍微波技术在含聚污水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证明微波对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具有很好的去除作
钻井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它是一种复杂、系统、科学专业生产活动。钻井工程是日以继夜的生产活动,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崛起,其功能也在不断创新。由早期传统陆地石油钻井、地质勘探
我国地域辽阔,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偏低,且持续时间长,给混凝土冬期施工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并从温度影响、材料选择、骨料控制、混凝土拌制、预养期等方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水胶炸药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民爆行业的相关政策,对水胶炸药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水胶炸药的相关技术路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的:探讨易洛魁家族同源盒基因IRX1(Iroquois homeobox gene)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位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各1例,收集54例胶质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