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元之际,词坛上出现了一批与传统文人词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全真教道士词。由于其创作主要是出于传道感化的目的,这些词表现出与民间的贴近性,尤其是早期全真教包括王重阳及“七真”的词作,不仅在用韵上打破传统规范而更多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在形式上也对民间通俗曲子进行了借鉴,在词牌、句式、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传统文人词的不同,这也使得人们对这部分词的归属产生了疑问,本文就将从音韵及文学两方面着手,对这些作品大致进行分类,并以此考察其在语音史及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早期全真教道士词用韵规律
本章对早期全真教代表人物包括王重阳及其直系弟子共八人的词作用韵情况进行了详细归整(具体见附录一),并总结出八人用韵的总体规律,通过将这些规律与两宋词用韵规律进行比较,并结合《中原音韵》,可以看出八人在词作的整体用韵上比较一般,但已经可以看出使用当时实际语音入词的情况,其中出现的一些入派三声的词作,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中间已有属于曲的。
二、早期全真教道士词形式特点
早期全真教的词作从形式上来看可能与民间俗曲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呈现出某种俗化倾向。这种俗化的倾向在王重阳以至马钰词作中都是表现得非常清晰的,而随着全真教的发展,尤其是到丘处机这一代,这种倾向稍稍减弱,又出现了向文人词的再次回复。
(一)、词牌名的创新及改造:早期全真教以王重阳与马钰为代表,不仅对旧有词牌名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了强烈的道家色彩,还创制了大量的深具民间特色的新词牌(具体见附录二),这些词牌的创新及改造应该也是出于传播教旨的需要。
(二)、形式的新变:包括句式的变动、和声与助字的加入、联章体及独木桥体的使用、藏头拆字与攒三拆字的大量运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应该与早期全真教词的可唱性有关。从词的发展走向来看,当时的文人词因所配音乐的缺失,已经失去实际演唱的可能,而一直在民间以暗流方式流传的俗曲却一直处于发展中,并能与当时的北方新声很好地结合,这正是早期全真所需要的,同时为了使更多人接受这一新生宗教,早期全真教也尝试将一些民歌常用形式引入自己的词作中。
(三)、语言的俚俗化倾向:这种俚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使用民间口语俗言,市井色彩浓厚,二是多用直叙白描,不事雕琢。这种语言风格上的民间化也正表明了早期全真教向社会中下层民众靠拢的努力。
三、早期全真教道士词的传道作用
(一)、长短句在全真教中的普遍使用:从王重阳开始,早期全真教就大量使用长短句形式以助传道,早期的“八子”词在《全金元词》中共收2011首,其后全真道士写词现象比较常见,随着散曲的流行,也出现了较多道士散曲创作。
(二)、王重阳度马钰词研究:早期全真教写词以度人的情况很多,本文就以王重阳度化马钰时二人的词作唱和为个案,对王重阳度化马钰三个阶段中所用词进行解析,探寻词在劝化中的作用。
(三)、早期全真教用词以传道的意义:对这一问题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包括:以词传道的方式在度人方面的优势;词的歌唱对传道、悟道的意义;词的体味性对全真教旨宣传要求的适应。
四、早期全真教道士词思想主旨
早期全真教道士词内容单调重复,大体不出劝化世人入道与讲解入道后如何进行修炼两类,通过对现实世界之可怕与修真至境之美好的极端性刻画,形成强烈的直观对比,以吸引、劝化世人入道,并对入道后如何进行修炼进行了讲解,总体来说,艺术价值不高,其宗教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通过对用韵、形式、作用、内容等各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早期全真教道士词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了。从可歌性出发,结合用韵、形式等特点,可将一部分词从中大致区分开,而对早期全真教词的全面理解也有助于认识其在文学史上、音韵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种工具性文学,早期全真教词打破了文人词的规范,并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