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R1通过对COX18和MAVS基因进行RNA编辑影响HBV表达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世界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HBV携带者有近一亿人,其中约有三千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这是我国沉重的经济、社会和卫生负担。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一线用药,但个体对IFNα的应答差异是影响IFNα临床用药的主要问题。ADAR1作为干扰素旺下游重要调控基因具有广泛的RNA编辑功能,其对机体及病毒的基因有编辑调控作用。本实验室发现ADAR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调控HBV复制有关联。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ADAR1编辑功能和调控HBV复制的分子机制,以期能对提高HBV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qPCR和WB方法检测在HepG2.2.15细胞中IFNα及ADAR1处理后影响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RIP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HepG2.2.15细胞中ADAR1调控COX18和MAVS表达的机制。在HepG2.2.15细胞和HBV-tg小鼠中确认MAVS和sh-COX18的抗病毒作用。采用Co-IP、荧光共定位和ELISA方法研究COX18对MAVS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影响。应用ChI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Co-IP实验探究HBc调控MAVS表达的分子机制。采用转录因子数据库预测MAVS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因子。在CHB患者中,通过关联分析确认MAVS的基因多态性与IFNα治疗反应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1)ADAR1可在mRNA和蛋白水平增强COX18表达(P<0.05);
  2)ADAR1编辑COX183UTR中chr4:73057732的位点,并通过HuR介导的转录后调节增强了COX18的mRNA稳定性(P<0.05);
  3)COX18可促HBsAg、HBV-DNA等标志物复制水平,敲低COX18表达可降低HepG2.2.15细胞和全长HBV-tg小鼠中HBV标志物水平(P<0.05);
  4)COX18与MAVS的相互作用抑制了MAVS与TRAF3的结合,导致IRF3的磷酸化衰减和IFNβ生产减少(P<0.05);
  5)IFNα通过提高ADAR1的RNA编辑功能经HuR介导的转录后调控下调MAV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
  6)在C57BL/6J-Tg(A1b1HBV)44Bri/J小鼠和全长HBV-tg小鼠中MAVS可抑制HBsAg、HBV-DNA等标志物复制水平,且通过联合应用IFNα抑制HBsAg、HBV-DNA等标志物复制效果显著增强(P<0.05);
  7)HBc通过与转录因子SP1相互作用,抑制MAVS启动子的活性,以调控MAVS的表达(P<0.05);
  8)CHB患者MAVS基因3UTR上rs3746662位点为A等位基因的人群其肝脏癌旁组织中具有较高的MAVS表达,且对IFNα治疗乙肝应答率更高(P<0.05)。
  研究结论
  1)ADAR1的RNA编辑作用通过HuR介导的转录后调控影响COX18和MAVS的mRNA稳定性,从而影响COX18和MAVS的表达水平;
  2)对COX18mRNA的有效干扰可以降低HepG2.2.15细胞和全长HBV-tg鼠中的HBV复制水平,COX18通过与MAVS相互作用抑制细胞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
  3)在HepG2.2.15细胞中IFNα通过ADAR1抑制MAVS的表达,在两种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联合应用MAVS和IFNα显示出比只施加IFNα更显著地抗HBV反应;
  4)HBc通过转录因子SP1调控MAVS启动子活性,抑制MAVS的表达;
  5)MAVS3UTR上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影响汉族人群中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
  以上研究表明,ADAR1可通过调控COX18和MAVS的表达,对HBV的复制产生影响,为治疗乙肝提供了基于MAVS和COX18的新认识。
其他文献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晚期可累及全身,预后较差,故对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仍是热点。肿瘤的形成不仅和基因突变有关,还与表观遗传学修饰有关,包括组蛋白甲基化和去乙酰化修饰等等,其相互之间亦存在协同作用。目前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被临床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单一使用疗效不佳。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
第一部分ALA-PDT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全影响的研究  背景: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遇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特征的表现为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破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同时现阶段该疾病无法根治,易复发,并可造成全身系统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银屑病。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用外
学位
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是痤疮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态在痤疮皮损中广泛存在。本研究将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耐药情况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应答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三大部分:  首先,利用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ATCC11827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结合CLSM与XTT减低法观察其生物膜的成膜规律。结果发现第8天生物膜结构最成熟。该生物膜模型构建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LABD)是一种少见的以基底膜带IgA沉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目前LA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皮肤科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成功建立了多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动物模型,有丰富的动物实验经验。本课题通过逐步建立LABD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IgA自身抗体的致
学位
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PsO)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m)与PsO存在关联性,DNAm调控PsO易感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人群患PsO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O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并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及心血
学位
第一部分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筛选潜在的肝癌相关基因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危险因素,HBV DNA在宿主染色体上的整合,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本研究从HBV在肝癌组织或人肝癌细胞株中的整合位点的合并分析入手,寻找有潜在功能意义的插入位点。方法
学位
目的:长期不进展者(long term non-progressors,LTNPs)自发控制病毒感染的机制是诱导功能性治愈和进行有效防治干预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试图通过对LTNPs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分析,探讨病毒控制的可能影响因素,并以其为主要供体,分选抗HIV-1广谱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为AIDS的预防和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存在富含CpG的DNA片段,包括CpG岛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CpG ODN)。CpG岛是甲基化介导基因沉默的重要靶区,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未见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对来源于不同临床感染阶段或结局的、不同基因型的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HBV准种中CpG岛与基因型及临床结局的关系。另外,CpG ODN是Toll
学位
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项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T细胞免疫与HBV清除相关,因此免疫治疗的开发得到广泛关注。一种以5型腺病毒(Ad)为载体,携带HBV D基因型融合蛋白治疗性疫苗TG1050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TG1050今后可能用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研究在中国B、C基因型HBV感染人群中评估了对TG1050疫苗载体和目标蛋白抗原
学位
目的颅外动静脉畸形(ex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血管畸形中少见但危险性最大、最难治愈的类型。该病至今缺乏足够的流行病学报道,现有的治疗均有较严重的并发症风险,且多用于中晚期的AVM,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相对大样本的AVM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并通过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探究应用博来霉素治疗早期AVM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病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