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证据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高房价?联系到2004年3月31日,旨在经营建设用地领域全面推行土地招拍挂的“8.31大限”政策出台后,土地出让费用的大幅上涨与房价飞涨的时期基本一致,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杨慎(2003)、包宗华(2004)和以陈淮(2004)为主的建设部课题组为代表,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在土地交易时大量采用了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导致地价激增从而拉动房价的飞涨,这一“成本推动论”的观点自然也得到了以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为首的广大房开商的拥护。任志强更是表示如果土地不以招拍挂方式出让,中国房价至少下降20%。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国土资源部的“需求拉动论”观点,时任副部长负小苏(2006)认为,经营建设用地的招拍挂虽然导致地价上涨,但却不一定抬升了房价,影响房价最重要的要素是房屋市场的供求关系,土地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生产要素,对土地的需求是由对房屋需求产生的引致需求。正是由于房屋市场上的供不应求,房价上涨使得房开商对土地需求增加,拉动了地价上涨,为此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6月23日特意对外公布了其对全国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抽样调查结果,指出地价占房价比例平均为23.2%,其中在30%以下的约占78%,以此回应外界对其推高房价的指责。  由此引发了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在目前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制度背景下,房价与地价的内在运行机理有什么特点?地价上涨对目前日益高涨的房价究竟有多大影响?我国辐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特别是备受争议土地招拍挂制度实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房价?造成我国目前房价与地价双高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本文的第四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房价与地价之间的影响机理,针对传统的Thunen模型、AMM模型、存量-流量模型等经典明模型存在着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和不能反映土地出让制度的两个不足,本文基于我国目前高度垄断的房地产市场,分别建立了针对土地招标和拍卖出让的博奕模型,对两种不同土地出让制度下地价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土地在拍卖出让情况下,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比招标更大。  紧接着本文的第五章对房价与地价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从估计房价对地价弹性和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两方面展开。首先利用国土资源部首次对外公布的一组全国87个城市536个楼盘的调查数据,估计了全国范围内房价对地价的弹性,发现地价每上涨1%会导致房价上涨0.355%,大大低于之前国内许多学者采用国家或某地区层面宏观年鉴数据的估计结果,然后又进一部分地区和分城市进行了估计,发现这种地价弹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东部中小城市、中部大城市、西部大城市、中部中小城市、东部大城市、西部中小城市,基本上表现出经济越发达地区地价对房价的影响越小这个规律。然后采用中国28个省2002年3月-2008年6月的月度面板数据对房价与地价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为了克服以外大多数采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小样本偏差和不能体现房地产价格区域差异两个缺陷,本文基于最新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方法,检验了包括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房价与地价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后针对前面发现的地价弹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的现象,本文在第六章通过建立一个以土地投机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囤积模型,证明了房价对地价的弹性与包括人口、收入等因素在内的住房需求负相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通常有着较低的地价弹性现象,通过该模型还证明了房价对地价为什么是缺乏弹性的。同时还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由该模型得到的其他许多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最后为了弄清楚土地招拍挂制度是否推高了房价和目前的高昂房地产价格经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第七章先是采用Box and Tiao(1975)提出的干预分析模型,利用1999年2月-2010年10月全国房价的月度数据,将2004年3月31日“8.31大限”出台视为干预,对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价影响进行了政策评估,发现土地招拍挂政策实施使全国房价提高了4.7-15.7个百分点,进一步分地区的研究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论,因此本文认为土地招拍挂制度本身决不是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广大房开商眼中推高房价的“幕后黑手”。随后的第八章以大规模城市化所产生的农地非农化现象为切入点,采用1999年至2006年全国13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财政投入和房地产投资过热是大城市中推动农地非农化的最主要力量,而目前这股巨大的农地非农化浪潮强烈地带动了其对土地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地价的上涨。而其主要影响因素房地产投资过热则会明显刺激房价,他们之间这样一种不断循环累积的持续作用,本文认为是造成目前房价与地价呈螺旋上涨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中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1月6日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消费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国外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我国筹建消费金融公司最直接的目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而设立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总称。融资平台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绝对控制,融资渠道相比政府
“周内效应”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异象”,与传统金融理论不符,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一种挑战。理论上,“周内效应”的存在为投资者提供了可能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机会。因此,“周
以何种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和以什么指标衡量发展的程度,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们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国际上和中国,曾用过GNP、GDP等有关指标,但是,在长时间运用实践中,这些指标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生产和流通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升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