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金融体系中,银行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其绩效的提高对于金融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它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照作用。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下,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和归纳,分析上海市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理论假说:传统共谋假说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会导致银行较高的利润率;相对市场势力假说则认为只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银行才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而效率结构假说则认为高效率的银行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进而扩大自身市场份额并使银行业市场结构趋向集中;如果较高的市场份额导致了银行的低效率,则表明“安逸生活”假说成立。本文利用上海市银行业2002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多个角度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各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测度;然后再对各银行的绩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最后,在各阶段研究的指标数据基础上,运用模型来实证分析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鉴于外资银行在上海市银行业中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本文计量模型框架下,还分析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上海市银行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拒绝传统共谋假说、相对市场势力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而支持“安逸生活”假说,并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市银行业中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市场份额较大的银行效率未必就高,较大市场份额并非完全是由高效率的经营导致的,还与其自身的庞大规模有关;银行的效率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绩效的改善;资产规模与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性较弱,说明规模经济对银行绩效作用不明显,行业中各银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外资银行的进入促使银行业市场结构更为趋向竞争,其与中资银行在绩效(尤其是盈利能力)上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本文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发现跟体制因素、存贷款利率管制和行政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降低银行业进退壁垒,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进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效率等是上海市银行业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