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上的徐訏曾引发批评家与读者的两极评价,流派归属亦引论争,新时期以来,针对其作品特色及文学史意义的研究愈趋成熟,基于此,笔者从“历时”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他历经了初期思想的嬗变,在战乱频发的1940年代于“大格局”中突破主流话语拘囿而创作的系列彰显“城市意识”且独具特色的小说,并以“城市书写”为切入口,通过挖掘徐訏亲历的“城市体验”与浪漫的“城市想象”理解他潜隐而复杂的“城市意识”,领略系列“都市奇情”小说的艺术魅力,以期透过文学史的镜像,贴近历史现场,挖掘徐訏其人其作的价值。第一章:城市书写的主体变奏。首先,对徐訏作为“都市人”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条件进行观照,以其“既得”的城市经验:上海和巴黎为例,探析中西方摩登都市文化对徐訏契入城市的影响;其次,从“主体性”的个体经验出发,基于对城市的“亲历性”体验和“旁观式”审视理解其“城市想象”与“身份认知”;最后,阐述徐訏在1940年代“文化综合”时期文学道路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二章:城市书写的呈现方式。通过文本细读,浸入小说内部,从“大时代”中捕捉“小镜头”:城市景观与空间:从中西混杂的洋场景观与逼仄的空间中理解彼时城市文化的“隐喻”与“反讽”;“城中人”:城市摩登女郎“去欲望化”的神秘鲜活形象、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复杂人文心态、患“城市忧郁病”而致空虚的“空心人”;城市生活:战乱无常中的“人间苦”、难中娱乐的刺激和颓荡的逃避、“饮食男女”在“生死大义”中“好死”与“恶活”的挣扎。第三章:城市书写的独特文学史价值。基于文学史对徐訏的既有评价,从创作特色的延宕、主题意蕴的开掘等方面来探寻价值所在:雅俗融合的探新:从“都市奇情”到“诗化小说”的创作路径窥见雅俗在抵牾中融合的动态;新浪漫主义的现代“发声”:“非时代”写作对“城市书写”视域进行了拓展,在“现代性”语境中自觉拉开审美距离;逸出战争的母题回归:“人性”与“爱”。体味战乱中人性的坚守和异化,从“两性之爱”到“普世之爱”进行“爱”的寻觅与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