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的底层叙事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ta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界对于底层人群的关注愈来愈频繁,与之相适应,反映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生活的小说作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无论从这类小说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底层叙事”已然成为当下小说创作的一股方兴未艾的潮流和趋势。评论界也逐渐意识到,当下书写底层人群的小说文本与1930年代出现的“左翼文学”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种互通与承继的关系,尤其是“左翼文学”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在当下的底层小说中多有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底层叙事”与“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交汇与互动。当然,这种交汇与互动本身并不能说明,当下的底层叙事潮流就是对左翼文学的一味简单复制,它在继承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适应当下的文学语境,力图站在左翼文学的基点上并有所超越。事实上,从当下较为优秀的小说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的底层小说的确在创作实践中重新树立着自我的风格和模式。因此,以1990年代以来的底层小说文本为分析对象,与左翼文学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厘清底层叙事与左翼文学的异同,而且还能够为底层小说的继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建立更高更好的坐标,使底层小说走出创作的瓶颈,从而产生更为优秀的小说文本。  本文便是遵循以上的思路,选取19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底层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底层叙事本身、底层叙事中的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以及底层叙事与左翼文学的关系等角度,试图勾勒出1990年代以来底层小说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并作以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从不同侧面揭示当下底层小说创作的本质性元素,进一步围绕底层叙事和左翼文学两种息息相通的文学现象展开论述。全方位、多角度、宏观与微观并重是本文区别于一般性底层叙事研究的特殊之处。  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的底层叙事研究,我们发现,诸多作家之所以将视野不约而同地集中于长期被文坛所忽视的底层人群,主要源于当下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在改革开放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因为体制和政策的因素造就了一批人数众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相对贫困的底层人群,这其中,生活在乡下的农民、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和城市的下岗工人占大多数,而当下底层小说的表现对象也主要集中于这三类人。在书写这三类人命运遭际的过程中,作家们从自身的体验和艺术气质出发,对于他们生存状态的描绘也是各有优长。但也有相近乃至相同之处,尤其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通过笔下的底层人物的生活来唤起人们对于身边仍旧在与苦难命运抗争的生灵的同情和悲悯,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心灵世界的展示,让我们获得了灵魂的洗礼和人生的思索。这恐怕是底层叙事潮流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的最坚实的保证。而当下底层小说在某些方面的不如意之处,也是我们应该格外予以注意的,譬如说作家对于底层生活的浪漫化想象就存在某种牵强与不真实之感。因而,当我们再回到曾经也是以底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左翼文学传统当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底层叙事有更大的空间需要开拓,有更高的坐标可以依托,有更新的理念可以借鉴,底层叙事的道路也会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杜集研究发韧于唐代,在宋代就已达到“千家注杜”的高潮。元代研杜相对沉寂;到了明代,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色;重在选注和评点,于杜律尤为切力。明代治杜的这些特色与其社会氛
陆机是我国魏晋之际的重要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历代论者对他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论之间的关系争议很大,尤其是近代论者甚至依据二者之间的个别的脱节现象,几乎完全否定了陆机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