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SEER数据库获取2010年至2015年IMPC患者人群数据,通过内部验证法开发其3年及5年的总体生存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获取2010年-2016年IMPC与IDC患者人群,进行预后对比分析,探讨IMPC的特征及预后,为IMPC治疗提供指导帮助。方法:将SEER数据库人群,经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人群筛选,纳入人群按照随机重采样法分为建模组人群以及验证组人群,采用Cox回归竞争风险模型建立IMPC的3年、5年总体生存的临床预测模型,通过C-index获得模型判别,ROC曲线下面积以及校准图进行内、外部验证,获得IMPC诺模图。并通过2010年-2016年SEER数据库IMPC及IDC患者人群,纳入排除后,进行特征分析。为了进一步控制潜在的基线混杂因素,根据变量类型:种族、年龄、首发部位、左右侧、组织学级别、pT stage、pN stage、分期、ER、PR、HER-2、分子分型、放疗及化疗进行了1:1的倾向性配比分析(PSM),使用比率为1:1,倾向性得分Logit的标准差为0.0。配对后进行多因素分析两者OS及BCSS预后。运用R软件、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在IMPC总人群中,98.2%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在61.54岁(22-93岁),50-84岁者占79.8%,ER阳性占90.6%,PR阳性占80.7%,HER-2阴性占78%,中位生存时间平均为23.25月(0-70月)。2、IMPC患者中T3、T4人群占比更高(9.7%vs6.3%);N2、N3人群占比更高(16.1%vs7.1%);病理分期3期的患者更多(19.7%vs10.0%);ER、PR阳性人群均较高(91.4%vs81.7%;81.3%vs71.5%)。3、IMPC患者人群中Cox回归竞争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显示:MI(HR(95%CI):1.573(0.4503-3.4940);P=0.000476)、没有手术治疗(HR(95%CI):4.498(2.0340-9.948);P=0.0002),已婚(HR(95%CI):0.2923(0.1243-0.6874);P=0.0048)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其3年、5年OS预后诺模图。根据每个变量值计算的加权总分被用来估计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预测,内部建模组C-index为0.853,验证组C-index为0.957;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946,校准图曲线均与45°虚线交叉且接近重合,临床模型检验性能较好。4、IMPC与IDC预后对比分析得出,IMPC的OS及BCSS均优于IDC,(OS:(HR(95%CI):1.408(1.046-1.896);P=0.024);BCSS;(HR(95%CI):1.934(1.198-3.121);P=0.007))。5、亚组分析中显示:在年龄大于50岁人群,(HR(95%CI):2.11(1.348-3.302);P=0.001),组织学II(HR(95%CI):2.403(1.054-5.478);P=0.037)、III级(HR(95%CI):2.79(1.197-6.502);P=0.017),接受放疗(HR(95%CI):1.761(1.355-2.287);P<0.001)及化疗(HR(95%CI):1.594(1.225,2.074),P<0.001)患者人群总生存较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好。结论:IMPC在临床上肿瘤体积更大、组织学级别更高,淋巴结浸润率更高;在分子分型方面,ER、PR阳性率更高。其较强的侵袭性临床表现以及ER、PR阳性分子分型与总生存预后无相关性。在治疗上IMPC患者应该进行彻底的局部检查和积极的治疗,以准确地评估局部肿瘤状况,并提供适当和标准化的治疗,将局部复发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