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ec54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发展的趋势。大陆法系逐渐重视判例制度,英美法系逐渐重视成文法制度。中国如何发展案例的作用?学者们在研究这个问题,司法实践部门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文法的稳定性明显不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新形势,而修改和制定法律需要实践经验和时间。判例法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力,能够有效弥补成文法的缺陷,但我国没有判例法的传统,实行判例法在我国有较大的困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折衷点,找到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这个折衷点就是案例指导制度。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改革纲要,决定建立并完善案例指导制度,这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行政事务的复杂多变性,价值选择远非民、刑事法律关系所能及。在行政诉讼领域该制度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因而率先建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特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曾从事过行政审判的研究生,我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决定将其作为学位论文。 长期以来指导性案例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在发挥作用。但是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名下的各种案例编纂,也无一个统一的标准,莫衷一是,终无制度之一体约束,更不要说地方各级法院对案例制度有什么发展。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国只是产生了指导性案例制度的“萌芽”。很难说我国已经建立了这一制度,或者说我们这一制度还很不健全,仍然是一项很少人关注的、无关紧要的、作用没有发挥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当务之急是要使案例指导制度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应有功能。 本文共分六章。首先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判例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以及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然后分析了我国建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下来对我国的案例指导现状进行了评析,提出了我国确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应该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确立和发展我们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途径和举措。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行政审判法官任前的案例培训考核制度,提出用编纂案例要旨的方法来解决法官思维方式的难题,还提出了成为行政指导性案例的标准等。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带来了他们的子女,在没有获得“城市人”的身份之前开始了他们在城市定居和准定居的生活,这一变化为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全面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出了新的课题。受新一代的人权理论的影响,我国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生存权与发展权实现的基础在于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农民工甘愿承受打工的艰辛以及在城市生活所受到的种种歧视和不公,无不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更顺利
学位
信访作为我国民愿表达、政治参与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普遍的意识基础。实践证明,它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信访制度在我国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为它似乎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背道而驰。因此,在我们大力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信访制度是取是舍和如何走向,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作者基于对此问题的兴趣和关注,选取了信访制度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作为宏观调控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在现实中是否具有拘束力,其具有何种法律性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而法学界则刚刚加入到讨论之中。同时,城市规划的拘束力及法律性质也是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的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构成的三层次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发挥着核心的功能。它因应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变革而生,在形成
学位
在应对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的宏观调控中,2006年政府新一轮调控着重在强制性的新建住房结构比例的落实,调节手段之一是根据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强制性指标。但如何判断具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否符合了调控住房供应结构,促进弱势人群的住房需求的供给的宏观调控的目标?该讨论在我国法学界还没有完全展开。为了对规划权力的控制提供理论的支撑,笔者对美国城市规划的
学位
本着尊重人权,保障生命的目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相继颁布和实施。在这两部法规当中,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是最大的亮点,将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尊重人权,保障生命的目的。强制责任保险是以投保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责任为标的,“无责任则无责任赔偿”而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当中,会出现机动车没有责任或者有责任的机动车逃逸,甚至是受害人
学位
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产权房,随之而来的是业主自治意识的觉醒和加强;同时,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及城市小区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这种建筑物构造及使用上的特点决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的客观状态,要求区分所有建筑物内的所有业主形成业主团体,达到对建筑物内共用部分和共同事务的有效管理,维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和业主之间的和谐关系。业主自治便由此而生,并成为现代物业管理的
学位
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是与被动公开相对的一种公开方式,它在各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国行政信息公开法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因此,虽然有的国家的行政信息公开法没有规定主动公开制度,但却不能否认其它立法对主动公开制度的确认。主动公开仍然是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仍有必要充分研究这一公开制度,以便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国的主动公开制度。2007年4月5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学位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从其诞生以来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旨在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进行探讨和重新界定,并将其与相关的一些诸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私人利益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判断标准。进而从城镇房屋动拆迁的角度,审视公共利益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并且对当前城镇房屋拆迁制度进行分析,指出不足,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章中对公共利益的概
学位
人类因为生存与发展而率先产生了对财产的需要,为保护个体利益不受侵犯,继而产生了国家和法,国家和法是服务于个人自保的目的的。这是一种来自凯切江和费季金主编的《政治学说史》中的理论。笔者受此启发,认识到行政在对社会进行调适的过程中,应当以给私权开拓更大空间、切实保护相对人权益为主旨。但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行政是否就要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损益性行为前止足,以达到“保护私益”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
学位
“业主”,原意指“产业或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作为建筑物区分所有形态下的专用概念,“业主”就是指房屋的所有权人。在我国由于对业主权利的理论研究不足和立法落后,使得业主权利频频受损而得不到有效救助。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住宅小区业主的权利及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说明了业主享有的权利。住宅小区的业主享有的权利根据其性质可划分为三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管理权和基于物业服务合同具有的债权。建筑物区分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