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在充分吸纳汉语和印尼语本体否定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段,对汉语和印尼语否定形式的共性和特性进行细致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和解释了这两种语言否定形式的规律和机制。全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论述研究目标与意义,确立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否定概述,通过综述有关文献的方式,着重考察汉语和印尼语本体研究中和本文有关的否定分析,对有关文献做一梳理,同时立足于此,表现汉语和印尼语的否定形式在宏观层面上的异同。第三章从梳理汉语印尼语对动词的否定入手,将两种语言的否定词与动词及相关的时制、时体的关系进行对比,并从现实与非现实角度进行考察。现实与非现实范畴在汉语否定表达上体现出的对立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我们理清印尼语的tidak同汉语的"不"和"没有"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当否定现实性事件时,tidak对应"没有",而当被否定事件具有非现实性时,tidak对应"不"。第四章将汉语和印尼语对名词及形容词的否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那些无法被否定结构的内在特征及其机制,分析了汉语"不+NP"结构和印尼语"belumNP"结构各自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我们还通过对汉语和印尼语形容词的分类及语义特征的对比来分析对形容词能否被否定的影响,通过对形容词语义的分析来判断对形容词程度与性质所进行的否定。此外也对比了汉语和印尼语中表达加强与减弱形容词否定程度的格式结构层次的异同。第五章围绕汉语印尼语否定极性表达的形式进行对比,选取包括否定极性副词以及全量否定强化形式"一量名"作为比较对象,探索汉语和印尼语的否定极性表达形式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方面呈现出的相同与不同。在语义特点方面,汉语和印尼语都是通过否定极性量来实现强调否定的目的,体现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表达机制规律方面的相通之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在句法分布和搭配组合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第六章主要围绕两种语言各自独有的否定结构及其对应表达,如:汉语的能性述补否定式的形式、来源和内部语序影响因素以及印尼语出现使用偏误的原因,印尼语否定词自身的重叠形式在语法语义语用上的表现,考察外部特征,探求内在动因。第七章结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总结不足之处,同时提出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与方向。本文是对汉语和印尼语否定形式对比的一次尝试,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性选择了几个对比项,包括:否定词语义特点,否定格式制约性对比,以及跨语言现象否定极性表达形式等。但由于是初步尝试,再加上印尼语否定研究成果的相对匮乏,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比较粗浅,尚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例如否定焦点和辖域的对比、否定和疑问关系的对比等等,这些都将是今后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