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治疗11例双颌前突伴轻度拥挤的成年患者。通过对种植钉稳定性的观察以及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曲面断层片、研究模型的分析,观察种植钉的稳定性;分析磨牙和切牙的移动方式和远移量,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牙弓宽度的变化,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评价利用微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下牙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例双颌前突伴轻度拥挤的成年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18.7-30.0岁,平均21.7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拔除上下颌第三磨牙,常规粘接直丝弓矫治器,整平排齐,在尖牙与侧切牙之间放置牵引钩。上颌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下颌种植钉植于下颌骨升支内外斜线颊棚区。利用镍钛螺旋拉簧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牵引力值约250g,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曲面断层片、研究模型进行测量,运用SPSS15.0软件包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种植钉稳定性:11例患者共植入44颗微种植钉,其中4颗脱落,脱落率为9.09%,其余种植钉稳定无松动,患者感觉良好。2.切牙位置的变化:治疗之后切牙明显内收,U1-SN角平均减少4.27。,L1-MP角平均减少6.46。,U1-L1角度增加6.59。三者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中切牙切缘远中移动3.23mm,根尖远中移动0.81mm,移动过程伴有轻度的压低,压低约为0.29mm,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中切牙切缘远中移动3.14mm,根尖远中移动0.70mm,远移过程伴压低0.68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切牙的移动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3.磨牙位置的变化:治疗之后上下磨牙均表现为轻度远中倾斜,U6-SN减少3.33°,L6-MP减少6.80。,两者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3.82mm,根尖远中移动3.18mm,远移过程中压低1.05mm,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3.19mm,近中根尖远中移动2.57mm,远中移动伴随压低0.71mm,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磨牙远中移动几乎为整体移动。4.硬组织的变化:SNA、SNB、ANB, A-PFP,B-PFP, SN-OP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FMA平均减少1.35。,ANS-Me治疗前后减少0.29mm,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5.软组织的变化:治疗之后上下唇突度减少,侧貌改善明显,UL-EP减少了1.58mm,LL-EP减少2.19mm,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6.上下牙弓宽度的变化:治疗之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上牙弓前段、中段、后段宽度分别增加了1.21mm,2.34mm和1.41mm,牙弓中段变化较大,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牙弓前段、中段,后段分别增加0.95mm,1.89mm和0.87mm,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上下切牙牙根长度的变化: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牙齿长度治疗之后有微小的减少,分别减少0.37mm和0.46mm;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牙齿长度分别减少0.29mm和0.31mm(P<0.05)。结合分级标准,上下切牙均无明显牙根吸收。[结论]1.微种植钉支抗能够提供稳定、有效的支抗,利用微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下牙列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的覆(?)、覆盖和尖窝关系,恢复良好的面部形态;2.上下牙列通过种植支抗技术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上下磨牙几乎为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3.治疗前后硬组织变化不明显,软组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侧貌明显改善;4.上下牙弓宽度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牙弓中段;5.治疗过程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牙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