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NAM基因单倍型及其氮素利用效率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203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摄取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改良小麦籽粒品质是小麦育种重要目标。已有研究表明,NAM基因对小麦氮素在灌浆过程中由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蛋白质及锌、铁等微量元素在籽粒中积累,进而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同时,NAM基因还影响着小麦灌浆期与衰老相关酶的表达,从而影响着小麦衰老过程。因此,小麦品种中NAM基因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迄今尚未涉及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小麦品种。本研究利用国内外238份小麦品种和11份二粒小麦材料,鉴定NAM-B1基因序列,明确小麦材料中NAM-B1基因变异类型;进一步以32份小麦材料克隆NAM-B1同源基因NAM-A1、NAM-D1、NAM-A2、NAM-B2和NAM-D2序列以发掘SNP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 112份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NAM基因的单倍型,对SNP位点与籽粒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掘与籽粒性状相关的SNP位点。研究还选择6份不同单倍型小麦材料,比较了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氮素代谢和衰老特征。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238份国内外小麦品种中,136份缺失NAM-B1基因序列,占供试材料57.2%;91份含有突变型NAM-B1基因序列,占供试材料的38.2%;11份小麦材料含有功能型NAM-B1基因序列,占供试材料的4.6%。其中,我国192份小麦材料中,122份缺失NAM-B1基因序列,占63.5%;70份含有突变型NAM-B1基因,占36.5%,未发现含有功能型NAM-B1基因序列。在11份二粒小麦材料中,3份野生二粒小麦材料含有功能型NAM-B1基因,4份野生二粒小麦和1份栽培二粒小麦中含有突变型;NAM-B1基因,其余3份栽培二粒小麦缺失NAM-B1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表明,突变型NAM-B1基因序列与功能型NAM-B1基因序列均存在2个SNP位点差异,两个位点具有连锁关系。2.对32份小麦材料中NAM-B1同源基因NAM-A1、NAM-D1、NAM-A2、NAM-B2和NAM-D2克隆结果表明,NAM-D1、NAM-B2和NAM-D2在鉴定材料中序列均完全一致,未发现SNP位点;NAM-A1和NAM-A2发现分别存在2个和1个SNP位点。其中,NAM-A1基因中的2个SNP位点均位于外显子中,分别位于第722位(C/T)和第1509位(A/-),前者导致相应位点氨基酸的变异(Ala/Val),后者引起移码突变并导致编码蛋白提前终止;NAM-A2基因中的SNP位点位于外显子中第110位(C/G),导致相应位点氨基酸的变异(Pro/Arg)。此后又以另外的97份小麦材料对NAM-A1采用KASP分型鉴定,NAM-A2基因克隆并测序。发现129份小麦品种存在14种NAM基因单倍型。3.对112份长江中下游小麦材料的NAM基因型进行单倍型分析,归属13种单倍型,其中有4种单倍型在112份小麦材料中出现的概率小于1%。将其它9种出现频率较高的单倍型的SNP位点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直径、千粒重、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NAM-A1上第722位(C/T)碱基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直径以及湿面筋含量关联,第1509位(A/-)碱基与籽粒硬度和稳定时间关联;NAM-B1片段是否缺失与籽粒硬度、直径和千粒重关联。在NAM基因单倍型组合中,N6单倍型组合千粒重最大,N7单倍型组合籽粒直径最大并且籽粒硬度最高,N9单倍型组合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并且稳定时间最长。4.在灌浆不同时期分析不同单倍型小麦材料宁麦13、生抗1号、镇麦8号、鄂麦25、襄麦25和扬麦15中不同部位氮浓度的动态变化、氮素利用及农艺性状相关指标。发现茎秆和叶片中氮浓度伴随着灌浆过程逐渐降低,但在不同材料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麦材料在开花以后氮素的再分配过程起始较早,镇麦8号、鄂麦25和襄麦25的氮素动员能力与宁麦13、生抗1号和扬麦15相比较强,能够在籽粒中积累相对较多的氮素。不同于其它5份小麦材料,扬麦15茎秆中氮素浓度在成熟期没有降低,反而显著高于前一个时期。6份小麦材料籽粒中氮浓度在开花时期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可能是灌浆过程中氮素和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产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杨麦15相对较低的产量与穗粒数和粒重密切相关。对小区籽粒含氮总量的分析表明,生抗1号(N4单倍型组合)氮素生理利用率最高,襄麦25(N9单倍型组合)次之,扬麦15(N1单倍型组合)氮素生理利用率最低。5.分析不同单倍型小麦材料宁麦13、生抗1号、镇麦8号、鄂麦25、襄麦25和扬麦15灌浆过程中旗叶可溶性蛋白及与衰老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发现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随着灌浆过程而逐渐下降,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在花后10天左右达到了最大值,MDA活性逐渐上升,且后期上升加快。宁麦13、生抗1号和扬麦15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10天时下降迅速,且SOD活性在10天时上升,可能此时植物体内氧化物自由基较多需要POD和SOD协同作用共同抵御以减少对植物细胞的伤害。镇麦8号SOD和CAT活性在灌浆过程中变化范围较小;襄麦25花后10天时SOD活性明显下降,植株抗氧化能力下降,加快植株衰老。花后30天时宁麦13和扬麦15旗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CAT活性高于其它小麦材料,说明宁麦13(N5单倍型组合)和扬麦15(N1单倍型组合)的灌浆期较长,根据对灌浆期的记录宁麦13和扬麦15要比其它小麦材料长1-4天左右。
其他文献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被誉为云贵高原“明珠”,其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滇池水质在逐年好转,但由于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仍处于较高水平,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形势仍十分严峻。为加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流域水质现状,本课题通过研究滇池流域主要探究入滇河流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和时空分布特点,探讨该区域水体中DOM的荧光组分与不同赋存形态的氮、磷、
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NO(NH_3-SCR)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烟气脱硝技术。高性能催化剂是NH_3-SCR技术的核心。目前,商业催化剂V_2O_5-WO_3(或Mo O_3)/Ti O_2存在活性温度窗口窄(300-400°С)、V_2O_5具有生物毒性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无钒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因其优秀的NO_x脱除率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又特别复杂,尤其是化学组成城市之间差异较大,而水溶性离子又在颗粒物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研究水溶性离子的理化、污染特征及来源有利于深入了解细颗粒物对气候效应、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云南省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
由于铝合金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的良好特性,铝合金网壳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逐渐普及。然而铝合金材料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发生氧化反应,焊接连接并不适用于铝合金结构,为解决这一问题,韩庆华等学者提出了新型装配式空心毂节点,便于铝合金网壳结构的施工安装。新型装配式空心毂节点在实际工程中的节点刚度属于半刚性节点,与采用刚接连接方式的网壳相比,半刚性节点铝合金网壳整体刚度较小,对风荷载的作用更加敏感。因此,本文分
圆端形钢管混凝土短柱作为钢管混凝土短柱的一种新型截面形式,具有承载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等优良力学性能,兼具美观、实用、经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桥梁墩柱。目前,对圆端形钢管混凝土短柱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均集中于横截面两端为半圆形构件,其定义较为狭义。现对圆端形钢管混凝土短柱广义包含两端半弧形圆心角∈[0°,180°],中部为矩形截面形式的钢管混凝土构件。当圆心角为180°,中部矩形截面面积为零时,为圆钢
结合目前已有的变压器状态检修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累积,进一步研究变压器状态评估与变压器故障诊断两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有效的状态评估与检修策略,对进行变压器设备的状态
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影响。CO_2捕获能够缓解其大量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多孔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可控的表面化学结构、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在燃烧后CO_2捕获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升碳材料的CO_2吸附能力和选择吸附性,以具有高氮含量的纤维为先驱体,制备聚丙烯腈(PAN)基和聚酰亚胺(PI)基多孔碳纤维,调控氮掺杂多孔碳纤维的织构
随着天文领域的迅速发展,对于光学望远镜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望远镜中主镜面作为影响成像质量的核心部件,在尺寸不断增大的同时其面型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对光学镜面的加工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机械系统会因为各个构件的弹性变形产生振动,从而使机构的实际运行轨迹与理论值之间存在偏差,最终影响机构的运动精度。本课题以光学镜面研抛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串联模块、研抛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并联模块的弹
食品的营养成分检测及食品安全检测一直以来是热门话题,对满足消费者的食品品质需求和安全质量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耗时长、预测过程复杂且对样品造成一定
传统滨水住区建设时,普遍注重土地的开发强度以及景观的资源效益,忽视水体给周围环境带来特殊的气候效应。大面积水域会对周边住区外部空间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微气候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和居民户外活动的体感舒适度紧密相关。适宜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提升滨水微气候环境舒适度,提高外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对提升滨水住区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津天嘉湖滨水住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以微气候舒适度理论为指导,借助微气候模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