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大农业视角下,生态农业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从产业链上看,区域生态农业是一个立体的价值链网络,在横向和纵向上有着广泛的经济技术关联性;从农业功能性上看,生态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经济功能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农业本身蕴含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复合系统,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由小到大的过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试点县三级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轨道,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生态农业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总体竞争力水平较低。因此,从竞争力角度探索生态农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和道路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以西部地区为例,对区域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内涵、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大农业及其多功能性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区域生态农业竞争力是生态农业根植于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依靠区域比较优势,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使得生态农业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多样化功能持续有效发挥的能力,它包涵自然生态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区域生态农业自然生态竞争力包括:自然资源保障能力、良好生态维持能力、抗灾能力三个维度;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竞争力包括: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两个维度;区域生态农业社会竞争力包括:制度、政策保障能力和产业发展要素积累能力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合适的区域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借助SPSS 19.0软件,对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西部地区应该从产业发展布局与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