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校作为社会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也不能幸免。由于高校具有开放性高、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等特点,当校园内发生突发事件时,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往往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了解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实施现状,分析高校应急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改善高校应急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应急教育现状、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归纳整理进行文献综述;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教育成效和存在问题,根据辽宁省高校的类别、规模及研究配合度等情况,课题组从2018年7月-10月份对省内4所大学(理科、医科、综合类)的在校大学生共399人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一般性描述、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不同特征分组大学生应急知识水平和应急教育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大学生应急准备状态和高校应急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一般性描述,包括高校应急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以及存在问题。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法,设计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涉及学生应急教育的主管和具体实施教育和培训相关部门的关键知情人等12人进行深入访谈。就高校内对学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状况及应急活动开展效果进行访谈调查,收集现场访谈录音资料,根据访谈内容和观点进行高校开展应急教育的SWOT分析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1.大学生应急知识平均分为(0.76±0.13),其中公共卫生类应急知识平均分为(0.65±0.25),掌握水平较差(P<0.05);大学生应急知识平均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优于低年级、医学院校高于非医学院校、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优于大专以下、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优于农村,不同风险意识、应急准备心理、主动学习行为倾向特征的应急知识平均为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动学习行为倾向(OR=7.757)、风险意识(OR=4.840),学校类别(OR=4.833)是大学生应急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大众媒体(65.7%)和课堂教学(51.1%)培训讲座(43.9%)是大学生应急知识的主要获取来源。2.有90.7%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的需求,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高年级、医学院校、母亲教育程度高、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学生对应急教育需求程度较高。大学生的应急知识学习主动性(P<0.01)、应急知识平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5.003)、学校类别(OR=3.869)、风险意识(OR=8.024)、主动学习行为意愿(OR=3.907)、应急知识自评(OR=6.643)是学生对应急知识教育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女性、医学类院校、风险意识、主动学习行为意愿和知识是应急教育需求的促进因素。3.在学校专用类应急物品的准备中,灭火器的配备率最高(90.2%),其次为火灾报警器(76.7%);在个人常用类应急物品的准备中,医用口罩的准备率最高(63.7%),其次为应急药品(52.4%);家用类应急物品中,手电筒(61.57%)、户外御寒衣物(54.71%)的准备率较高;在应急准备状态的调查中,有235人(58.9%)知道学校内的逃生路线,365人(91.5%)知道求助各类电话,有144人(36.1%)知道学校附近的避难场所。4.对大学生过去一年参加过的应急宣传、培训、演练活动的调查显示,以下四种在各自类别里占比最高,自然灾害类别中地震占35.1%,公共卫生类别中传染病占34.1%,社会安全类别中人身防卫占17.3%,事故灾害类别中火灾占36.3%;对参加过的应急教育活动效果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仅有5人(1.3%)和25人(6.3%),一般的有64人(16.0%),不满意的有33人(8.3%),而非常不满意的有272人(68.2%;在应急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活动开展少、活动方式单一,宣传途径不足、学生参与不足、宣传材料趣味性差、偏重理论教育,缺乏技能训练、走形式多等问题。结论: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应急知识水平有待加强,尤其是公共卫生类应急知识,低年级、非医学院校、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下、家庭居住地位农村的大学生应急知识水平较差;大学生应急教育需求迫切,低年级、女性、医学院校、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需求程度较高;大学生个人应急物品准备不足;高校应急教育活动开展次数有限,学生满意度低,在应急教育活动中存在活动开展少、活动方式单一,宣传途径不足、学生参与不足、宣传材料趣味性差、偏重理论教育,缺乏技能训练、走形式多等多种问题;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应急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应急教育内容和形式,学习国际和国内的前沿教育理论,增强开展应急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着重加强低年级、女性大学生的应急教育,非医学院校应该加强生命伦理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价值观;要注重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把预防摆在首位;同时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应急物品,最大程度的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害。应注重网络媒体在应急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新媒体账号进行应急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