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苔原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x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岩石、海洋、植物和动物体内。在全球范围内,土壤中硒的分布极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硒在全球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硒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温带和热带的缺硒或硒污染地区,以及极少量的亚北极地区,关于南极地区硒的总量和形态分布以及挥发过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对全球土壤硒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评估尚有不全面性。气候被认为是影响不同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和永久冻土融化后,大量的硒可以通过土壤解冻和内陆水面向大气排放并输出到下游水域,从而影响北极生物群。鉴于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开展南极地区硒的分布规律和挥发过程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采自西南极法尔兹半岛和与之相邻的阿德雷岛的表层环境介质样品,包括苔原土壤、企鹅粪、海豹粪、苔藓植物和湖泥,以及受企鹅、海豹活动影响的粪土剖面和普通苔原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等的基本原理,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HPLC-ICP-MS)等检测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南极苔原环境中总硒和硒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典型土壤剖面中总硒和硒形态的垂向分布规律;结合实验室模拟培养实验,首次研究了南极苔原土壤气态硒的挥发特征、主要挥发性有机硒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探讨了海洋动物活动、硒挥发过程与气候变化对南极无冰区苔原生态系统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南极苔原环境中硒和硒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采集了西南极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不同生态区土壤样品,包括企鹅聚居区粪土(PCS)及其邻近的高地苔原土壤(APS)、苔原沼泽土壤(TMS)、海豹聚居区粪土(SCS)及其周边苔原土壤(ASS)、人类活动区土壤(HAS)、普通苔原土壤(NTS)和冰盖边缘背景土壤(GS),采用化学连续提取和热消解技术,使用HG-AFS对土壤总硒和硒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了硒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属于富硒区(1.75±1.99μg g-1),是全球土壤硒平均含量的4.3倍,但是表层土壤硒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异程度很高。阿德雷岛土壤总硒含量整体高于法尔兹半岛,其中受企鹅和海豹活动影响的土壤硒含量远高于普通苔原土壤。总硒与土壤含水率、TOC、TN、TS、T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企鹅粪和海豹粪的输入是造成研究区域硒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机结合态硒是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苔原土壤硒的主要赋存形态(1.41mg kg-1),占土壤总硒的58.8%,其次为残渣态硒(25.5%)。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硒形态分布的影响较大。企鹅和海豹粪中含有大量有机硒,为土壤有机结合态硒提供了物源。
  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硒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中硒含量(2.15±0.87μg g-1)高于法尔兹半岛湖泊沉积物(0.49±0.37μg g-1)。土壤硒含量是控制沉积物中硒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企鹅粪沉积和TOC是造成不同地区湖泊硒含量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2)典型苔原土壤剖面中硒含量和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对采自阿德雷岛企鹅粪土沉积剖面(T1、Q3)和法尔兹半岛海豹粪土沉积剖面(SWZ、HF1、HF4)、普通苔原土壤沉积剖面(GWP)进行了总硒和硒形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企鹅和海豹粪土沉积剖面硒垂向分布均表现为“表聚型”,即表层硒富集程度高于底层,普通苔原土壤剖面硒分布属于均匀分布型。企鹅粪土沉积剖面总硒含量(1.37±0.43mg kg-1)高于其它类型沉积剖面(0.42±0.34mg kg-1)。粪土沉积剖面总硒的分布与TOC、P、N、C含量的分布呈良好的一致性。TP和TOC含量与粪土沉积剖面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沉积剖面硒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企鹅粪、海豹粪的输入以及有机质(包括动物活动带来的有机质和沉积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的吸附作用。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是企鹅和海豹粪土沉积剖面的主要硒形态,且随剖面深度增加,有机结合态硒逐渐被其它硒形态替代,其分布模式主要受到动物排泄物带来的有机硒输入和沉积物成岩作用的影响。生物有效硒占比最低,表明粪土沉积剖面中硒的迁移性较弱。
  (3)典型苔原生态区土壤硒挥发速率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阿德雷岛采集的企鹅聚居区粪土(PCS)及其邻近的苔原沼泽土壤(TMS)、法尔兹半岛海豹聚居区粪土(SCS)、海豹聚居区边缘苔原土壤(STS)和普通苔原土壤(NTS),采用动态箱式法和化学捕获法对土壤中气态硒的挥发速率和挥发性有机硒的形态,开展实验室培养实验研究。与NTS相比,PCS、SCS、STS、TMS中总硒含量较高,且有机结合态硒含量也较高,占总硒的55%~83%。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夏季平均气温下,企鹅聚居区粪土气态硒挥发速率最大(0.20±0.01μg kg-1d-1),其次为海豹聚居区粪土(0.14±0.01μgkg-1d-1)。硒挥发速率随着土壤的解冻迅速增加,完全融化的土壤硒挥发速率是未完全融化的土壤挥发速率的1.5~5.4倍。硒挥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R2=0.90,p=0.006)。温度从4℃升高到12℃和20℃时,Se的挥发速率分别增加了0.6倍和1.7倍。企鹅聚居区粪土挥发性硒形态主要是二甲基硒(DMSe),海豹粪土主要挥发性硒是二甲基二硒(DMDSe)。
  (4)评估海洋动物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南极苔原硒循环的影响
  基于以上不同生态区苔原土壤中硒和硒形态的对比分析,以及硒挥发速率的分析,对海洋动物活动对南极苔原硒的贡献量进行了评估。受企鹅、海豹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中硒含量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异程度很高,高硒土壤主要集中在企鹅和海豹聚居区。企鹅粪沉积对南极土壤硒的贡献率为91.8%,高于海豹粪沉积的贡献率(78.0%)。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和海洋动物高硒输入的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加南极沿海苔原土壤硒的挥发。企鹅聚居区土壤较高的硒挥发速率和离企鹅聚居区较近的苔原苔藓硒含量的显著升高,表明企鹅聚居区的硒挥发和沉降在区域硒的动员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可通过影响海洋动物数量和聚居地的变迁、土壤有机质含量、硒的挥发量等途径来影响南极苔原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他文献
又到年底,科员老郑在局里干了二十多年,兢兢业业,但从来没评过先进。老郑那个急啊!彻夜未眠,头发又白了一大片,还不敢告诉老婆。老婆“指鼻子挖眼”训斥过老郑好几次:“我看你是越活越窝囊,连咱小孙子都不如了——他还知道过年要大人买本挂历送给幼儿园的老师呢!”   老郑下定决心,这个月烟不抽了,把老婆给的烟钱偷偷拿来买了箱饮料——豁出去了,这次也送一回礼。    想都未想,老郑决定给赵局长送去。  
期刊
有个朋友曾经这样说——   我有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   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   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期刊
海水中关键溶解气体浓度分析对于研究海洋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底天然渗漏点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间歇式船舶或人工采样的分析方式不能很好的还原海洋环境动态变化的全貌,且成本高误差大,继而迫切需求能进行原位、快速、持续的溶解气体探测技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是近50年发
大气气溶胶在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健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地球大气气溶胶中海洋气溶胶占比很大,其在地-气系统能量平衡和气候环境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海洋气溶胶的粒径谱分布、化学成分、时空分布以及光学性质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海洋及海洋大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利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搭载“沈括号”考察船在2019年6月20日~6月30日测量了南海海域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并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方法计算出合肥地区和南海海域粒子谱分布拟合参数。在2019年10月31日~2019
近几十年来,随着采矿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种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日益增加,严重危害了土壤环境。这些被污染的土壤具有糟糕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存在,而这些重金属很难被化学和生物降解,从而阻碍了植物的生长。目前已经研发了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业土壤、工业复合污染土壤和铜尾矿中重金属的危害。其中有种修复技术是利用高表面区域的有机或无机吸附剂进行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卫星光学遥感可以有效的弥补空气污染常规化学检测手段在时空覆盖上的不足,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搭载于高分五号卫星的环境痕量气体监测仪器(EMI),作为国内首个专用于大气污染的紫外可见(UV-Vis)波段高光谱载荷,于2018年5月成功发射并运行。本文围绕以EMI为代表的卫星高光谱紫外可见载荷,从仪器实验室性能标定、仪器在轨二氧化氮(NO2)光谱反演技术、卫星空气质量趋势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我们首先利用大气散射的太阳光经过NO2样品池
污水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不可避免的副产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数量呈单调递增趋势上升。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存在着环境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相对于这些问题,污泥热解产物(生物炭)表现出了环境友好性和对各种污染物吸附能力的优点。然而,由于吸附性和回收性较低,污泥生物炭是一种使用效率低的吸附剂。采用先进的方法将污泥转化为生物炭,可以得到一种对有机物氧化降解具有一定催化效率的工程金属有机骨架。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开发污泥衍生生物炭作为催化剂,通过各种工程方法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近几十年来,全球工业快速发展,经济飞速增长,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环境污染之痛,重金属污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三角洲和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孕育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深受人为活动影响。在大量工业运转的同时,外源重金属被大量排放,进入三角洲和河流,对其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关注三角洲和河流重金属污染问题,管好三角洲和河流环境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关键。
  本研究在充分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三角洲重金属污染调查的同时,确定三角洲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不同
煤是主要的化石能源和潜在的化工原料。煤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记录地球过去环境变化信息的载体。有机碳和氮是煤的重要物质组成。研究煤中有机碳和氮的地球化学特征,既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也有助于重建环境变化的历史。
  本文以淮南煤田二叠纪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NM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等现代测试技术,运用煤地质学、煤化学、古气候学、环境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理论,研究了煤中有机碳和氮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取得了以下
重金属汞(Hg)和砷(As)因其对人类和野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害作用、在食物链中的生物蓄积性以及在环境中的持久性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汞和砷在工农业中的普遍使用,使得其在许多三角洲环境中的浓度显著升高,从而对三角洲湿地系统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并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本文以黄河三角洲(YRD)为研究对象,总共采集了 46个土壤、21个表层沉积物、1个沉积柱以及129条鱼。通过采用原子荧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