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外汇短缺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1982年至1993年,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处于小幅的顺、逆差交替阶段,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一直保持着顺差且快速增长,盈余额由1994年的76.5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0.92%,增长到2010年的305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2%。中国经常项目持续大额顺差的存在,不但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而且增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加大,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经常项目的持续大额顺差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已经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政府有关部门把减缓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如何有效调整经常项目的持续大额顺差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实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弹性分析法、乘数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虽然这些分析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为研究者提供了政策分析框架,但是这些理论都是缺乏微观基础的静态分析方法,因此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同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以微观个体为分析主体,以代理人的跨时消费平滑的微观解释机制来分析经常项目的动态路径,使得对经常项目的分析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微观基础之上,相对于传统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而言,其分析方法更加完善。鉴于跨时均衡分析方法的独特优点,运用该方法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运用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相关变量来展开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选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并说明了文章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经常项目决定理论与文献述评。首先对传统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分别介绍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弹性分析法、乘数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并对各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相对详尽地介绍了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分析的原理及西方的研究进展、跨时均衡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特点,研究意义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研究框架。 第三章,基准的经常项目跨时最优现值模型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首先对1982-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变动历程及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掌握中国经常项目的基本情况;其次应用中国的相关数据对基准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研判模型预测值拟合中国实际的经常项目动态路径的功效。对于基准模型不适用于中国经常项目的动态路径,分析了几个可能的原因。此外,针对国外有些学者用跨时最优现值模型来作为判断资本流动性程度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放松假设条件的经常项目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鉴于基准模型的功效不理想,针对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本文首先放松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率等于利率的这一假定,研究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倾斜行为,并得出了中国经常项目的消费平滑性成分和消费倾斜性成分。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的消费比持久性现金流要少,居民将他们的消费转移到未来,使得经常项目收支为盈余。其次,本文放松了利率为常数的假定,将时变性利率、汇率引入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比较了基准模型和放松假设条件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的功效。结果表明利率、汇率时变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的预测功效得到了改善,而且主要是汇率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第五章,引入拓展变量的经常项目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本文首先将股票回报引入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包含中国特定的股票回报的跨时现值模型的预测能力有显著改善,这说明中国特定的股票回报是解释中国经常项目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次,将货币供给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引入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货币存量M2的跨时现值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当中国居民面对国民现金流和货币存量M2的冲击时,经常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平滑消费的缓冲器,经常项目的决定不仅依赖于国民现金流的变化而且依赖于货币存量M2的变化。再次,本文将耐用消费品引入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引入耐用品的跨时现值模型的预测能力仅仅比基准模型稍稍有所改善,模型的功效并不令人满意,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居民的耐用品消费水平较低的缘故。最后,本文也将居民的消费习惯引入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参数,由消费习惯扩展的现值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中国实际的经常项目的动态路径。 第六章,研究结论、结果比较及政策建议。本章对所研究的基准模型、放松假设条件的模型以及引入各拓展变量模型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并对各模型的功效进行了排序,对各模型适用于中国的经常项目动态路径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中国经常项目持续大额顺差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施恰当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提供参考。最后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在多个视角下运用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学者运用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中国经常项目的成果较少,散见于少数文献中,缺乏相对全面的分析框架。国内学者对标准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做过研究,并从财政政策、消费倾斜、利率汇率可变等视角做了进一步研究,但没有应用完整的框架做系统性研究。本文尝试建立相对全面的分析框架进行研究,是对中国经常项目研究体系的一次尝试性拓展。 2.本文对于所研究的各类模型,运用规范的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的实证研究的方法有欠规范,主要进行的是模型的部分非正式检验,或者仅仅进行模型的部分正式检验,实证研究中没有对模型进行全面的正式、非正式检验,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赖的。本文在对各模型的实证研究中,运用了规范的检验方法,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 3.对于将拓展变量引入跨时最优现值模型,例如股票回报、货币供给、消费习惯等拓展变量,国内还未有学者利用包含这些拓展变量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来研究中国的经常项目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拓展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