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新疆地区转Bt基因棉花大面积、长时间种植背景下,新疆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发生规律变化和对转Bt基因棉花是否产生抗性及抗性水平,于2009年采用诊断计量法对Bt棉区(阿拉尔和库尔勒)、非Bt棉区(乌什县)田间棉铃虫种群进行了Cry1Ac抗性监测,同时分析了阿瓦提、阿拉尔、农一师3团和农三师地区多年棉铃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
⑴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显著降低了区域棉铃虫种群数量;区域蛾量与转Bt基因棉面积比例、Bt棉种植年限均呈负相关;Bt棉大面积推广后区域棉铃虫越冬蛹量逐渐减少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各研究区域第二代蛾量最大,非Bt棉区第三代发生较轻;随着Bt棉种植面积和种植年限的增加,Bt棉区第一代棉铃虫成虫的相对丰富度增大,第二代下降,部分区域第三代增大;Bt棉大面积应用后雌蛾比例在1~3年内先下降,后不断上升,恢复或超过应用Bt棉前雌蛾比例水平。
⑵玉米作为庇护所,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棉花,但对棉铃虫第2和3代的诱集效果高于越冬代和第1代;同时考虑到玉米收获较早,和棉花生长后期毒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必要探索适合新疆棉区棉铃虫越冬代、第一和三代的最佳诱集作物。
⑶于2010年7~9月间对阿拉尔、库尔勒和乌什县地区田间棉铃虫种群进行了抗性监测,分别成功检测了97、52和55个家系;三个地区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分别为0.295±0.014、0.303±0.019和0.338±0.025,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目前新疆转基因大面积种植尚未引起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花抗性水平上升;以上三个区域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毒素蛋白尚比较敏感;阿拉尔地区和库尔勒地区棉铃虫幼虫在Cry1Ac和CK饲料上的平均发育级别呈显著正相关,虽然Bt毒素造成棉铃虫适合度成本增加,Cry1Ac饲料上棉铃虫幼虫发育情况仍与个体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