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人口众多,各省份之间地理、人文环境差异明显,因此,在有效脱贫的问题上也更为复杂。针对于此,本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对中国部分具有代表性省份的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尝试提出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些建议。文章的开篇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年来减贫政策的演进历程和贫困概念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化,针对于不同时期的贫困状况,我国政府在不断调整扶贫方针和策略,而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定义,也同样经历了从单维向多维逐步细化、深化的过程。其次,为了对不同时空中国贫困现状做出统一的测度标准,文章具体介绍了国际上运用广泛的一些多维贫困指数,如基于公理化标准构建的H-M多维贫困指数、Tsui多维贫困指数和基于非公理化标准构建的人文发展指数、人类贫困指数等。可以看出,世界常见的几种多维贫困指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没有适用于所有贫困状态度量的贫困指数。结合我国地区实际状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文章基于MPI多维贫困指数的维度指标,在三个维度10项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人均收入指标,增添货币维度。在实证分析中,文章选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998—2018年20年的数据,从建立的四个维度11项指标数据进行测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综合系数模型,推导出各项指标的贡献率。分析了不同时期下我国城乡之间、各个省份之间的收入贫困发生率,以及不同维度下的多维贫困变化情况。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农村贫困是造成我国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收入贫困的主题。但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出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已经不仅仅是货币层面的;十项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各有不同,且已经从上个世纪的四项指标,减少为当前的卫生设施和教育水平两大关键指标;不同省份之间的贫困程度也各有不同,中西部地区贫困状态严峻;东南部地区减贫效果相对乐观。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扶贫工作的要从多维视角展开,继续发挥精准扶贫政策的扶贫效果,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消除当前中国“多元化”福利贫困的关键;进一步关注城乡地区间贫困人口的福利差距,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贫困治理体系,重视缩小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适当的返贫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已脱贫人口在当前和未来始终拥有维持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真正解决贫困的持续性问题,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