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某种或组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使微观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的过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履行相关承诺,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创新力度亦在加大,同时我国经济将日益融入全球化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出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资产选择、投融资等经济行为将发生重要的转变。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将直接导致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制定、实施和传导效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作为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可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反映不敏感,同时在货币政策传导的内部和外部两个环节中,有些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会“堵塞”。作为金融管理机构,人民银行对货币的调控难度将加大,传统的或新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效果如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进行数量研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依据相关货币与金融理论,应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进行数量分析,以完善货币政策测评方法,对我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地面对金融创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同时依据相关结论给出合理性建议意见。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正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争议,促使本人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渠道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目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从货币信贷渠道方面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问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信贷渠道的传导作用将会递减,货币政策不能简单地依靠信贷渠道来传导。就我国的客观现实情况而言:我国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加强信贷投向的监控,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