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以大量发育锑硫盐矿物为特色的大型-超大型锑铅锌多金属矿床,但对该矿床成因认识的争议,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对成矿带内锑硫盐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对进一步明确区域找矿方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本论文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扎西康锑硫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合矿床的地、物、化、遥特征,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找矿模型,并对其区域成矿潜力作出了评价。扎西康矿床的工业矿体均赋存于下侏罗统日当组近SN向和NE向张性断裂中,受构造与地层控制,以含钙炭质板岩为主体的日当组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近SN向和NE向张性断裂为重要的容矿、导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就位,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铁锰碳酸盐化和硅化。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中As、Sb、Ag等成矿元素强烈富集,与沉积过程中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是成矿物质来源之一;矿区辉绿岩脉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与遮拉组玄武岩、桑秀组玄武岩及错那地区晚侏罗世中基性岩脉一致,系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所形成。典型硫化物矿物标型和硫、铅、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元素中S、Sb、As、Ag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日当组,Pb、Zn很可能来自变质结晶基底和/或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淡色花岗岩。根据包裹体中氢同位素组成,获得成矿时矿区已经隆升至接近现代的海拔高度,结合前人古高程研究成果,推测为中新世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范畴,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密度无明显变化,但盐度呈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主成矿阶段,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很可能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扎西康矿区及其区域地物化遥综合找矿信息研究,提出扎西康矿床的综合找矿标志包括:南北向和北东向控矿断裂标志、下侏罗统日当组地层标志、地表铁帽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和化探/物探异常标志,并首次对成矿带“扎西康式”矿床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共圈定成矿远景区块3个,包括3个找矿有利地段(M1~M3)、7个找矿可行地段(L1~L7)和6个成矿可能地段(N1~N6),展示了扎西康矿区深部和外围以及区域成矿带具有进一步找矿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