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伊格尔顿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者,在探讨文学问题时,始终将文学本质问题视为立论的出发点,因此他在各个时期都对文学本质问题进行了阐释。本文集中梳理特里·伊格尔顿各个时期的文学观,分析特里·伊格尔顿文学观嬗变的原因,指出他的文学观,在不断的丰富调整之中,实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内涵。特里·伊格尔顿赋予了“文学”概念流动性与开放性,并将其与社会历史语境紧密关联,这种文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寻有着重要的启发性。引言部分梳理与分析了特里·伊格尔顿在各时期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指出文学本质问题始终是特里·伊格尔顿的关注所在。回顾了中外学术界,在特里·伊格尔顿文论观研究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之处。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特里·伊格尔顿文论思想的研究,对他的文学本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的著作并不多见。在有关特里·伊格尔顿文论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以“意识形态论”、“建构与解构”、“文学生产”作为关键词进行解读,但有关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概念的内涵梳理却为数不多。因此,本文的重点是系统全面地梳理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找出导致特里·伊格尔顿文学观变化的原因以及在他的文学观念中固定不变的内涵。第一章系统观照特里·伊格尔顿的三种文学观,按照先后顺序对各个时期文学观的具体内容以及各个时期文学观的成因进行了梳理,并对三种文学观进行了评析。早期的特里·伊格尔顿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提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生产”,思考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物质存在性。步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特里·伊格尔顿受到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对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定义提出了质疑,并最终得出结论,所谓具有永远给定的和经久不变的“客观性”的“文学”并不存在,进而提出“文学作为文化实践的形式”。进入文学理论式微的二十一世纪后,特里·伊格尔顿重新审视文学观问题,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为文学总结出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以及规范性这样五个要素,提出“文学事件”的文学观。第二章分析了特里·伊格尔顿在各个时期文学观嬗变的原因以及变化的文学观中相对稳定的内核。特里·伊格尔顿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不同阐释,是基于“视界融合”之上的文论转向。他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不同解读,既是因为他阐释角度的转变,也是因为他主张将文学纳入社会历史语境之下。在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之中,有着动态变化的表征,也有稳定不变的属性。特里·伊格尔顿对于文学问题的考察,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基础,他在各时期对于文学问题的回答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在各个时期,特里·伊格尔顿始终对“本质主义”抱有质询的态度,而对于“本质”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他文学观表述的差异性。他的文学观建构是个不断丰富与调整的过程,而非不断解构自身。第三章探讨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概念内涵研究的当代性价值。特里·伊格尔顿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阐释,坚持文学概念的内部自律性与外部规定性的统一,坚持用多要素融合的方式考察文学问题,这无疑对于现代的文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结语部分总结了特里·伊格尔顿在各时期的文学观,并阐释了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启示,总结了特里·伊格尔顿文学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