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对于中国社会和当代文学来说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殊时期,无论政治还是文艺,都面临着重建和复兴的局面,它们在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去粗取精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为未来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结合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这种调整和改变不仅仅是对于它们自身而言,也相应地影响着它们之间关系的演变。在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处于逐渐变化、逐步解冻的过程中的,通过在80年代初期设立的茅盾文学奖第一、第二届的评奖现象,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来分析研究80年代文学与政治关系解冻的过程和发展的走向。目前,学术界对于80年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现象研究和作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某一模块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研究,得到的是某个阶段二者的相应关系。 本文系统地结合第一、二届茅盾文学奖,对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及二者关系的走向进行梳理和论证,同时,也将观照到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文艺界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的独特意义,联系80年代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大讨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等,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理论、现象与作品相互结合。可以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是学术界非常关注、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把二者关系问题梳理清楚,客观、正确的理解、认识二者的关系,文学才能更好的发展,政治才能更加的稳固,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在不同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会生成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层次的关系,在80年代,由于政治的波动,二者关系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体现的是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解冻过程:一开始,文学在政治语境下与政治主题达成共同价值取向,表达出鲜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要求,二者成为同一战车上的利益共同体。之后,文学的独立意识初步觉醒,文学开始对自身命运进行反思,并在思想的解放中慢慢与政治走向一种更趋合理化的辩证关系,具有突破性的表达出政治以外的人文主题,并产生对文学艺术形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