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转型时代背景下,员工的创新行为(innovative behavior)愈发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关系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管理实践中,企业为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同时企业员工加班现象却层出不穷,严重超过员工的自身承受范围,造成了员工的过度劳动(overwork),削弱了员工参与创新行为的积极性。事实上,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地向劳动者施加重任,过重的工作负担加剧了员工自身心理资源的紧张,导致员工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但创新行为相比于日常工作,需要占用员工更多的精力,为应对这种困境员工往往会进行自我控制,相应地减少创新行为来保留有限的心理资源,优先保证本职工作的完成。因此,组织管理者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在员工有限的心理资源下,一方面因企业任务的繁重又不得不让员工加班加点,造成员工过度劳动,从而进一步加重员工的心理负担,限制员工剩余心理资源;另一方面是鼓励员工主动积极地创新,而这势必需要消耗员工自身的精力。为了缓解这种的两难局面,克服员工资源紧张状态,探讨过度劳动究竟是如何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员工的内心感知对员工有何影响、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帮助组织避免员工过度劳动,并保证员工参与创新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探究建立过度劳动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模型时,找到了揭示黑箱的关键变量---自我损耗(depletion),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将过度劳动与员工创新行为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资源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从个体内在感知的视角,探讨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如何干预过度劳动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做出介绍,并阐述研究内容和方法。随后,对模型中涉及的理论,以及变量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并对主要假设进行推导。在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采用SPSS24.0与Lisrel8.8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本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并依据结论对管理实践提出意见建议,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研究展望。由检验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过度劳动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过度劳动对自我损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自我损耗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4)自我损耗在过度劳动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工作不安全感在过度劳动与自我损耗的关系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组织以及员工三个层面对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对政府来说,主要在于优化结构升级,健全过度劳动法律法规,完善预警监督机制;对组织来说,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起安全融洽的组织氛围,关怀、引导与帮助员工,补充员工在过度劳动下有限的心理资源;对员工来说,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工作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方面:(1)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过度劳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2)过度劳动在中介机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空缺,研究将自我损耗作为中介变量,打开了过度劳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黑箱;(3)基于个体差异视角,将工作不安全感作为过度劳动与自我损耗之间的调节变量,使得过度劳动与自我损耗之间的因果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