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林在中国当代文坛中,一直是位“寂寞耕耘”的作家。除了新时期文学之初作为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最早的发声人而一度引人注目外,长期以来是一位被文坛忽略的作家。她的创作历程穿越了新时期文学,而且作品多产,也获得一些殊荣,并且还受到海外学者的研究与关注。但是在中国内陆大众读者中却知者不多,论者也寥寥无几。竹林的创作,无论是其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都以一种纯粹的写作姿态过滤了时代与商品的浮躁,可也是这种纯正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方式,使得她的作品与热闹“绝缘”。然而纵观其写作姿态、多种探索和所取得的创作实绩,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主要以竹林其人其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本研究与文本研究两大向度进行阐释。“人本”探究主要指的是竹林作为一名当代文坛的“隐士作家”的人生经历,包括孤女身世、知青经历、江南鬼才、乡野隐者以及宗教信徒;“文本”解读主要是从竹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分为“伤痕与反思”、“苦难与救赎”、“回归与超越”、“形式与意味”这样几大层面来进行分析。“伤痕与反思”主要以竹林“知青三部曲”为研究对象,探讨竹林对“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年代经历的反思与审视,主要包括“悲情诉说”、“理性审视”、“魂兮归来”,并从中考察竹林从“前知青文学”到“后知青文学”的主题转变;“苦难与救赎”是竹林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展现的意蕴主旨,主要以其前期农村中短篇小说以及中期几部长篇小说而尤其是代表作《女巫》为研究对象,阐释特定年代中农民尤其农村女性身上所承载的苦难,并探究其苦难的根源和异化表现,主要包括“苦情与苦根”、“魔性与巫性”、“善恶与逆反”;“回归与超越”主要是针对竹林儿童小说以及“大爱三部曲”,包括“爱的哲学”、“童真美学”、“科幻玄妙”,以此考察竹林小说中的人文关怀、宗教情怀以及儿童、青春文学书写的价值所在;“形式与意味”,主要探讨竹林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特性,包括“现实与魔幻”、“叙事与表现”、“隐喻与象征”,并以具体的文本作为基点,评价其在形式层面的独特性。最后将对竹林创作的作品的特性、价值与局限做一总结与概述。本论文主要是以具体文本分析为基础,探讨其创作的主题意蕴、美学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彰显其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时代状况交会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及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