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写作的审美特征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青春写作呈现出群体性反叛和感伤的审美特征,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的景观。它聚焦于对青春个体生命内核和情感体验的书写。杨则纬作为“80后”作家中的一员,其小说创作体现并丰富着“80后”青春写作。她将个人的青春体验和生命感悟融于创作之中,以文本真切地反映了“80后”一代人共性化的成长背景、生活体验、教育模式、知识谱系乃至相似的人生信仰和思维模式,用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示他们无处安放的疑问焦虑和对生命意义不断找寻的过程。本文选择杨则纬小说作为切入视角,既是对她本人创作及审美特征的一次探索,又期望以小见大地实现对“80后”青春写作整体风格及审美特征的把握。在图景式地扫描“80后”青春写作后,我们发现“独一代”的青春物语里中始终呈现出叛逆、忧伤、残酷的感伤美青春形态,其群体性的由“出走”而“回归”,的短暂流浪突显了人物的不彻底性,亦是象征性地表现出人物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杨则纬小说中人物形象难以弥合的童年创痛、得失之间的快餐式爱情体验既集中展示了成长过程中感伤的一面,又为人物不彻底的悲剧性作出合理的注解。青春写作均是在一种颇具感性情绪的叙事中进行的,其中间或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在这种“情理互现”式的成长叙事策略的统率下,以女性视角进入当下文学现场的杨则纬,在其文本中流露出温和的女性意识。这进而导致作家对成长的空间——城市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有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在青春写作中表现为一种哲思美。在考察“80后”青春写作的普遍美学风格以及杨则纬小说独异之处后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杨则纬对“80后”青春写作的承续与发展,并进而从题材、历史意识、哲思审美三方面对青春写作及杨则纬未来的创作做出期许和展望。
其他文献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永进油田白垩系清水河组下部、侏罗系西山窑组上部地层地应力复杂,坍塌、掉块严重,自2003年勘探以来所完成7口井曾发生许多起掉块卡钻事故。本井设计井深73
心电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医学课程,心电图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于理解、不易记忆,故历来成为诊断学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双方都处于一种“双难”地位,即教师上课时难以讲
工作面过F7、F40号断层采取特殊支护手段,使断层顺利通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网络通信逐步渗透了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网络用户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加。随着近几年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IP化已经成为通信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伦理观念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也发生了转变,财富观念异化、孝道伦理衰落以及离婚潮涌现等各种伦理危机随之浮出水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
1发病情况我市某养猪场在一间大猪舍内的发酵床上饲养3月龄仔猪126头,2009年1月7日,仔猪开始陆续发病,咳嗽、气喘,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达100%,至1月29日,先后有37头仔猪死亡,死亡率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