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是我国当代文坛最重要、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对当下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对于阎连科创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少将他的长篇小说作成一个整体进行阐释,其中,对阎连科作品的狂欢精神的探讨尤其欠缺。因此,本文拟引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结合阎连科的创作实践,阐释阎连科长篇小说所呈现的狂欢化美学品格。第一章阐述了阎连科长篇小说所表现的外在狂欢景观。怪诞人物形象和狂欢化场景构成了阎连科长篇小说显在层面的狂欢因素。阎连科运用降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残疾、绝症、傻瓜、狂人(疯子)等人物形象,展示他们怪诞的外形、言行和心理。狂欢化的场景使作品洋溢着狂欢的节庆气氛,表达了以交替与变更精神、死亡与新生精神为核心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以及乌托邦理想。第二章着重论述了阎连科长篇小说创作艺术思维方式的狂欢化。脱冕加冕仪式以及杂语、戏拟创作手法的运用使阎连科长篇小说隐性层面凸显出狂欢化美学特征。艺术思维的狂欢化首先源于加冕脱冕这一狂欢节生活的内在结构,阎连科笔下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转折和人物设置表现出加冕脱冕仪式对文学的渗透。杂语是对狂欢节广场话语形态的真实描绘,阎连科长篇小说的杂语性主要表现为在小说中插入其他体裁以及小说写作语言的杂糅化。同时,阎连科通过语言、情节、叙事模式的戏仿表达他对历史、现实人生独特的领悟。第三章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坛对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接受的历史文化语境和阎连科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所进行的本土化吸纳与重构。本民族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中的狂欢因素成为中国作家对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心理认同基础。90年代开放的文学环境则为之提供了时代契机。阎连科文本展现了与巴赫金不同的狂欢风景,主要差异源于二者不同的狂欢化世界感受。巴赫金对世界的感受是狂欢,而阎连科在表层狂欢书写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悲剧意识和荒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