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内外的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物质资源匮乏的穷困时期,钢琴艺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可谓是阻力重重,但是满怀爱国之情的音乐工作者们并没有畏惧困苦,他们积极接受、勇于尝试外来艺术文化,试图通过传播音乐来唤起民众对自由,平等,和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在这一时期,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具体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个人还是机构与团体,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上。本文所研究的黎英海先生本人及他的作品与理论正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黎英海先生(1927——2007)是一位研究与实践并行的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创作。在他早年的教学工作中,他把民族和声理论作为和声课的重要一部分讲解,这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久而久之,他逐渐探索出一套关于汉族调式和声的理论,并且将其整理出版,这就是日后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这本书至今仍是中国钢琴作品写作的理论典范。在和声课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将民族和声理论运用与实际作品中,特别是在为中国的传统民歌配和声方面,他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日后,在一些专业钢琴教师的建议之下,他以汉族民歌为主,整理出50首小曲出版,这便是正文中将要探究的《民歌钢琴小曲50首》。这50首作品结构短小,基本上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织体写作,没有做任何动力性发展,因此它是易于弹奏的。除此之外,黎英海先生在音乐创作的其他方面也有涉及,如声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献给老师的歌》、《千里草原把身翻》以及《春晓——黎英海歌曲选》;钢琴作品:《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阳关三叠》、《夕阳箫鼓》、组曲《杂技速写》和《记住祖母的话》等;电影音乐:《海囚》、《聂耳》、《伟大的起点》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民歌钢琴小曲50首》是黎英海先生早期的作品,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初期的优秀作品。这本作品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弘扬中国民歌瑰宝,更在于它将民歌作为探索民族和声的突破口,整理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和声编配法,这对于中国钢琴改编曲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将这本作品集作为研究的重点,从作品选材、民族调式、和声、节奏以及演奏分析等方面论述,从而进一步的领悟黎英海先生的民族音乐理论和作品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