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妃出家为尼现象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统治者推崇佛教,致使宫廷崇佛氛围浓厚,这为后宫女子修习佛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后妃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北魏是中国比丘尼团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在比丘尼中出现了大量来自宫廷的女子,她们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比丘尼的整体素养,同时也带动了贵族、平民女子投身寺院。据统计,北魏出家后妃中,仅皇后就多达五人;嫔妃、宫女数量更多,甚至还出现了后妃集体出家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后妃出家现象前所未有,这不仅对比丘尼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后宫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北魏后妃出家为尼”现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以北魏时期佛教发展概况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佛教在北魏上层社会发展的表现,剖析佛教在北魏上层的传播与后妃信仰之间产生的关联。在考察北魏后妃出家的因素中,除后妃的人信仰和宫廷斗争外,后妃制度的不完善及其统治阶级的宽容也是后妃出家的重要原因。其次,后妃作为帝王的妻妾,是古代女性地位最尊贵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权力最高的代表。一但选择出家,就意味着不在受到皇室的特殊关照,但这并不等于她们就脱离了皇室的监视。北魏时,皇室专门修建瑶光寺用以后妃修习佛法,出家的后妃也多被安置于此。瑶光寺隶属皇家,直接受皇室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一般尼寺。出家后妃的生活虽已不再被过多关注,但通过对其所投身尼寺、修习内容及其与世俗之间交集的考察,依稀可以窥探到皇室对出家后妃的态度、佛教经典在皇室传阅的倾向性、以及世俗家世身份对出家后妃的影响。最后,北魏后妃出家一般随侍大量宫女,这些宫女与后妃入寺修行,名义上是她们的弟子,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依旧是服侍人员,而这一部分宫人的加入使得后妃出家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特征。这种集体出家的后妃行为必然对佛教史和后妃史产生影响。对佛教史而言,后妃出家带动比丘尼团的发展。大量女性出家为尼,尤其是后宫妃嫔的加入,原有的僧官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尼官制度在此时出现并完善,这对后世僧尼管理提供了借鉴;对后妃史而言,以北魏后妃出家为起始,北齐、北周在处理后妃问题上多沿袭北魏遗风,虽名义上并未将后妃出家作为后妃制度的一部分,但北魏之后直至隋唐,后宫一直沿袭这一方式作为处理失势后妃的手段。随着后妃出家群体的扩大及后妃制度的完善,“后妃出家”的原始意义已发生变化,到唐代,它已然演变成为了一种用以维系皇室名誉的制度,并作为后妃结局的一个环节而存在。
其他文献
随着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及民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经过形式化验证的操作系统内核虽然能够保证无人机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其缺乏扩展性,无法提供一个丰富的软件开发环境用以开发第三方应用。如何在保证操作系统内核正确性的同时,提高整个无人机系统的扩展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层级式的软件架构,这种架构在保证无人机安全性的同时,利用虚拟化技术来提高整个系统的
合唱是一门演唱艺术,中国的合唱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中国的合唱演唱不仅继承了西方合唱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且能够很好地结合自身特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演唱风格。
目的:固有淋巴细胞(ILCs,Innate lymphoid cell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同时具有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特性,皮下丰富的ILC在固有免疫中起重要作
国资国企改革是事关山西转型综改全局、事关山西国企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4月17日,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
为了解白塘河湿地公园蒲金湖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于2016年10月对其进行了采样调查,经镜检,共鉴定到5门33种(属),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4.12×10~6cells/L,群落组成以绿
单士厘是晚清才女的杰出代表,她身上既有传统闺秀的印记,又有新女性的特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矛盾的一面。单士厘一生受三个文化世家(母系海宁许家、父系萧山单家、
我国在高通量堆的相关领域发展比国外起步晚,相关技术也不够完善,而借鉴国外高通量堆的成熟设计和运行经验可以为我国高通量堆的发展提供支持。高通量堆是一个复杂的核设施,
目前常用的高速大功率空压机主要采用低速大扭矩感应电机拖动增速齿轮箱驱动压缩机涡扇旋转的系统结构。而采用高速电机直接驱动空压机涡扇工作可省去复杂的机械增速齿轮箱的
目的:通过85例患者分析,对比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优劣,观察真菌性角膜炎不同致病菌属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对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别的
隔震技术是通过对建筑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系统,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是目前地震工程界推广应用较多的成熟高新技术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