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进一步探讨温针灸关元、足三里等穴对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为寻求本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温针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温针灸组:在基础治疗(调控血压、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理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刺主穴取脑三针(脑户及双侧脑空)、舌三针(舌Ⅰ针即上廉泉穴,上廉泉穴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Ⅱ针和舌Ⅲ针)、关元、足三里,配穴辨证取穴,艾灸主穴取关元、足三里(温针灸2段艾条),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周日不针,共治疗4周。针刺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单纯用针刺治疗,主穴取脑三针、舌三针、关元、足三里,配穴辨证取穴,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周日不针,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以及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进行评估,观察两组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中医证型、治疗前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分及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分方面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P>0.05)。治疗后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进行评分,结果如下:温针灸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针刺组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如下:温针灸组基本痊愈1例,明显好转10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针刺组基本痊愈0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温针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选取的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分别进行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的疗效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温针灸组和针刺组组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温针灸和单纯针刺均有效;治疗后,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组间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温针灸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与单纯针刺相比较,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更佳,更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