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型演算伦的网络服务性能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概率意义对网络服务性能进行分析,是合理制定网络服务策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和增值业务需求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模型普适性和适合于多节点网络两个方面的优势,统计型网络演算论已成为网络服务性能统计分析的一种主要理论工具。本论文旨在总结和报告本人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和改善统计型网络演算论,并将其应用于常见情况下网络服务性能统计分析的一系列理论结果。   统计型网络演算论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一是建立描述网络流量过程特性的基本模型,称为统计型流量包络。其二是建立表述网络服务容量的基本模型,称为统计型服务曲线。其三是基于这两种基本模型,采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得到端到端服务性能统计分布的一般性结论。但是,现有研究还存在如下局限:(1)提出的统计型流量包络不能兼顾对于各种随机流量过程的适用性,以及用于服务性能计算时的解析分析特性;(2)提出的统计型服务曲线不能兼顾表达形式通用、调度节点抽象、串联等效和聚合调度等效四种特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首先,为了能够兼顾普适性和解析分析特性,本论文提出了全局和强全局统计型流量包络。两种包络均以通用形式定义,适用于常见的随机流量过程,包括重尾流量过程和整形数据流聚合流量过程,并可用于一般情况下服务性能概率型上界的计算。已有的局部统计型流量包络解析分析特性较差,本论文给出将其转换至全局统计型流量包络的一般性方法。相应的分析表明,全局和强全局统计型流量包络克服了现有包络关于普适性和解析分析特性的局限,能够有效地用于实际网络数据流及其服务性能统计分析。   其次,针对现有统计型服务曲线的不足,本论文提出以通用形式定义的全局统计型服务曲线,证明并给出了其调度节点抽象、串联等效、聚合调度等效特性。对于已有的局部统计型服务曲线,本论文不仅结合调度节点给出实例,而且提出该模型至全局统计型服务曲线的转换方法,以此为基础解决了其串联等效问题。相应的分析表明,全局统计型服务曲线突破了现有模型的局限,具有复杂多节点网络系统建模所需的全部四种特性,关于局部统计型服务曲线的分析结果还解决了其原有的局限问题。   最后,基于输入流量过程的全局和强全局统计型流量包络,本论文推导得到数据流在服务曲线、局部和全局统计型服务曲线系统中的时延和队列长度概率型上界、输出流量过程的统计型流量包络,并结合常见流量过程和节点调度器,进一步求解端到端时延剩余分布。数值计算表明,本论文的理论分析能够较相关研究给出更紧的端到端时延概率型上界。   需要指出的是,本论文提出的统计型流量包络和统计型服务曲线,以及相应的服务性能统计分析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型网络演算论框架,扩展和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用于实际网络服务性能的统计分析,为制定有效的服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接打电话时希望能获得更好的通话质量。面临在高速列车上通信时发生的脱网、不能正常通话、掉话等现象和信号传输时受到的多径衰落的
机场上空的低空风切变是严重影响飞机在起飞和降落阶段飞行安全的气象因素,因此研究对低空风切变的探测和预报技术显得非常必要。由于低空风切变发生突然、时间短、尺度小、强
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是一种用于TCP/IP应用程序的分布式数据库,提供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映射服务,是互联网的基本服务之一。当前,对域名系统进行配置管理应用最
人脸是人们社会交流中所关注的焦点,在辨别身份和传递感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脸识别一直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特征提取技术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中,以减少
高频和微波功率是无线电计量的基本参量,其量值的准确统一为我国国防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保障。为保证各级微波功率计量标准的一致性,必须不断完善功率量值传递体系。同轴N型(0.01~18GHz)传递系统是目前常用高频和微波功率量值传递方法。本文在分析现有传递标准原理的基础上,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搭建传递系统,对微波功率校准系数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等效源反射系数的测量方法做了重点研究,采用蒙特卡罗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也相应地与时俱进。鉴于这种情况,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力图对现行无线电监测方法和算法提出具有建设性,切实可行的
本论文描述了以OMAP5910为核心的3G无线终端多媒体与控制功能的研究与实现。系统以TI公司双核处理器OMAP5910为核心处理器构建了3G无线终端硬件平台,并实现了满足3G需求的多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于是,对于多媒体信息,如常用的图像信息,对图像内容的有效加密和保护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