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四维牵引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运用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初步了解其作用机理,为临床上运用“四维牵引”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有意义的临床循证证据。方法:选择我院骨科住院部11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维牵引治疗组、骨盆牵引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四维牵引组应用四维牵引,对照组应用骨盆普通牵引。入院时与治疗2周后分别行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在侧位X片上进行矢状位平衡相关参数的影像学测量,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1-ope, 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胸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前凸角(lumbar lorosis, LL)、矢状位平衡比率(sagittal balance ratio SBR),并运用ODI、JOA、VAS量表分别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变化情况,3个月后门诊随访疗效情况。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治疗前后量表变化情况及各参数与ODI, JOA, VAS疗效评价指标的关系,分析症状缓解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成果:110名受试者中,因各种原因退出实验者共9名,最终有101名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基线均等。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组内比较LL、PI、SS、P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I、SS、LL均增大,TK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的LL、SS、PT有差异(p<0.05),PI、TK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参数差值对比,LL、SS、PT在两组存在差异(p<0.05),可认为四维牵引组改变大于骨盆牵引组。两组各自在治疗前后SB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自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后3月各时间点两两比较JOA、ODI评分有差异(P<0.001)。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月两组JOA、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治疗两周时差异明显,且四维牵引组疗效优于骨盆牵引组。VA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有差别P<0.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时有差异,可认为四维牵引组优于骨盆对照组。在四维牵引组治疗前、后,PI与SS、LL显著相关,SS与PT、LL显著相关;在骨盆牵引组治疗前、后,PI与SS、PT、LL显著相关,SS与LL显著相关。在四维牵引组治疗前,PI与JOA, ODI与SS相关。在治疗后,四维牵引组中,ODI与PT、TK、LL、SS相关;在骨盆牵引组,治疗前后ODI与SS均相关。结论:四维牵引及骨盆牵引两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均有效,在近期疗效上,四维牵引优于骨盆牵引,但远期疗效两者相当。骨盆-脊柱矢状位参数间关系密切,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骨盆-脊柱矢状位参数与评分量表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