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在造成房屋倒塌,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亲人离散,其中由于地震中父母双亡而产生的孤儿,成为震后一个亟待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本文依托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震后孤儿安置”项目数据,以亲属监护中的震后孤儿及监护人为研究主体,在需要理论的基础上,对德阳地区15户家庭中的震后孤儿、亲属监护人需要进行了分析:其中亲属监护人的需要包括:和谐家庭氛围需要、技能培训需要、情绪疏导需要、福利保障需要;震后孤儿的需要包括: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身心健康需要和发展需要。本文就亲属监护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阶段,震后孤儿监护家庭的社会支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亲属监护人缺乏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的意识;第二,政府对亲属监护家庭救济覆盖范围有限;第三,亲友支持力度不足;第四,学校对在校孤儿心理辅导支持力度不足;第五,民间组织与社会团体在资金提供在服务质量、信息资源公平性方面存在不足。应对以上不足,本文着眼于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监护人个人层面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从建立完善的孤儿档案、制定社会救助资源的分配及管理标准、建立孤儿安置的监督制度和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强灾后特殊群体的专业心理援助以及完善援助震后孤儿政策等方面完善监护体系;从社区层面来说,应着力构建和谐的社区氛围,加强与亲属监护家庭的联系,为其提供完善的支持性社区环境;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从震后孤儿发展、监护人能力提升以及教师培训增能进行;从监护人个人层面来说,应该从主动寻求资源、提升个人技能角度来分析与思考。本研究将有助于完善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在震后孤儿安置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措施,也从中可以观察到孤儿权利的受损和保护机制的缺失。本文在介入亲属家庭过程中,通过社会支持理论的具体应用,应对震后孤儿与亲属监护家庭中监护人的需要,进而更好的保障儿童的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