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约380万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仍是目前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肿瘤化疗疗法,是通过各种途径给药,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后产生治疗作用。临床实践发现,此疗法通常早期缓解迅速,却具有高复发率,且治疗指数低,毒性高,常使许多病人产生严重甚至威胁生命的毒副反应;另有部分患者则疗效差,有的出现耐药现象。近年来,国际主流医学对肿瘤的治疗模式由先前的“寻找和破坏”逐渐转变为“靶向和控制”,即对难以治愈的肿瘤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控制病灶的扩散和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其中药物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药物靶向治疗,是指借助各种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亲和作用的物质作载体,根据已知肿瘤发生中涉及的异常分子和基因,设计和研制针对特定分子和基因靶点的药物,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功能的治疗方法。靶向药物的传递必须通过三级靶向:首先,到达药物一级靶—特定器官;再次,到达二级靶—特定细胞;最后,到达三级靶—细胞内结构。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2个方面:①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②肿瘤组织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及其异常状态。理想的肿瘤靶点需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是一种对恶性表型非常关键的大分子;②在重要的器官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③具有生物相关性;④能在临床标本中重复检测;⑤与临床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许多肿瘤现在还没有找到理想的靶点可用于靶向治疗。因此,目前药物靶向治疗研究的首要热点是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的靶点。目前大量实验证明,在肿瘤内直接注射经过基因改造的没有致病性的病毒、细菌后,由外周免疫引发的免疫记忆可以在瘤内再次注射上述制剂后,迅速反应,增加抗原提呈,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良好的抑瘤效果。同时,放射免疫治疗提出了预设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的新概念,提示了在肿瘤内人为制造靶点进行免疫治疗的可行性,为治疗肿瘤提供了又一新的方向,可能成为肿瘤防治研究的新的突破点。本实验采用小鼠抗人IgG为载体偶联阿霉素,在小鼠移植瘤内注射入IgG作为预设靶点,通过抗原抗体特异结合靶向阿霉素进入肿瘤组织,以探讨预设靶点免疫导向治疗的可行性。目的:通过人为在肿瘤组织中制造人IgG非特异性靶点,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免疫靶向偶联物,探讨预设靶点免疫导向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1)9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雌性,无菌抽取传代第12d的S180肉瘤小鼠腹水,调节细胞浓度达到1×107/1mL,取1ml接种于8只昆明小鼠左侧后肢近心端,82只昆明小鼠右侧背部皮下,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2)125I-NaI标记人IgG单抗,分别在移植瘤内注射游离125I-NaI和125I-人IgG偶联物后,分别在ECT下静态观察0,1h、2h、4h、8h、24h、48h时放射性核素在肿瘤内的分布情况。(3)将葡聚糖、阿霉素(ADM)和小鼠抗人IgG按序化学合成,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偶联物并测定;体外细胞毒性实验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比较分析小鼠抗人IgG、游离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对S180细胞的毒性作用。(4)取10只荷瘤小鼠,分为2组,ADM组和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人IgG组,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给药0.5h后肿瘤组织中阿霉素药物浓度;取72只荷瘤小鼠,分为4组,比较空白对照、ADM、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人IgG的瘤重及对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荷瘤小鼠模型制备成功,出瘤率98.75%;各时间点125I-NaI标记的人IgG在肿瘤组织局部放射性计数较125I-NaI有显著性差异(P=0.008、0.003、0.000、0.000、0.000、0.006<0.05);单抗制备的偶联物中,小鼠抗人IgG、葡聚糖与阿霉素物质的量比为1:2.5:38;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偶联物对S180细胞有体外杀伤作用,ADM组与偶联物组Ic50有显著性差异(P=0.009<0.05);ADM组与小鼠抗人IgG组Ic50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5);偶联物组与小鼠抗人IgG组Ic50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浓度在移植瘤组织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4<0.01);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肿瘤中接种人IgG组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瘤率达18.13%,与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8<0.05,P=0.031<0.05,P=0.000<0.05),但并未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P=0.959>0.05,P=0.607>0.05)。结论:在肿瘤组织中注射人IgG非特异性靶点,可以对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肿瘤中接种人IgG起到一定的靶向作用。在肿瘤组织中人为制造靶点用于靶向治疗这一思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