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多发伤合并肺挫伤后的肺损伤是气道及肺实质炎症反应的结果,还引起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旨在:1.通过检测严重肺挫伤患者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白介素10(IL-10)在受伤后不同时点的含量,揭示它们参与严重肺挫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2.进一步探讨严重肺挫伤后炎症反应、凝血功能改变与急性外伤性肺损伤的关系,完善对急性外伤性肺损伤机制的认识;3.对VEGF与vWF、IL-10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我们治疗严重急性外伤性肺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病例组:选择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63例,男44例,女19例,年龄35.19±16.56岁,将上述患者根据“肺挫伤简易评分法”分成轻、重两组:其中重组(13~18分;A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32.07±17.71岁,APACHEⅡ评分17.44±3.21;轻组(1~12分;B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36.34±9.29岁。2.阳性对照组(C组):选择多发伤未合并肺挫伤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44±11.14岁。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均与A组匹配。3.正常对照组(D组):选择来我院门诊的健康查体者30例,选择标准:近期内未发生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无外伤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27.3±10.8岁,年龄、性别皆与A组匹配,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于发病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和第七天采肘静脉血4mL,分离血清、血浆后-20℃冰箱贮存备用。对照组只采血一次,采取同样方法贮存备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VEGF、vWF、IL-10,观察各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4.比较各组的临床结果。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其正态分布后,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血清VEGF含量呈动态变化,发病后即升高,第五天时达高峰,第七天时又下降,A组各时段血清VEG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B组第七天时下降已接近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2.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血浆vWF含量呈动态变化,发病后即升高,第五天时达高峰,第七天时又下降,A组各时段血浆vW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B组第七天时下降已接近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3.多发伤合并重度肺挫伤患者(A组)血清IL-10发病后第一个24小时内即明显升高,且在后来的第三、第五、第七天逐渐升高,与B组及D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4.血浆vWF含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635,P<0.01)。5.多发伤合并重度肺挫伤患者致ALI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发伤合并严重肺挫伤患者极易引起ALI,血中VEGF、vWF、IL-10含量增高,并呈动态变化,表明上述因子参与了肺挫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证实肺挫伤后的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改变。而VEGF、vWF在外伤性ALI中的变化趋势则揭示了其在ALI发生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为我们对外伤性ALI的转归、预后提供了参考,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