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相对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性能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e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SAC)是一种结合了贝利特水泥与硫铝酸盐水泥两者的优点发展而来的新品种水泥。高硫型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SBSAC)是一种引入高温硬石膏矿物相的HBSAC,f-CaSO4相的存在可提高贝利特和其他矿物相的水化速度,使水泥具有良好的性能。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快速施工用高抗蚀硫铝酸盐水泥基材料制备与应用》的任务要求,通过设计不同矿物组成,研究了铁相含量对熟料烧成过程、熟料矿物相组成、结构和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为制备快硬早强、高抗蚀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海洋工程快速施工探索了 一种新材料。在高硫型贝利特硫铝酸盐熟料基础上,按照铁相含量变化设计了不同的矿物组成的配料方案,根据生料易烧性、生料热重分析、熟料矿物分析和水泥强度测试,研究了熟料烧成过程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熟料的煆烧制度;利用XRF、XRD、SEM等测试手段对熟料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矿物晶型和矿物形貌随铁相含量增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水泥的胶砂强度和耐磨性,结合水泥水化浆体碱度变化和水化放热曲线,分析了铁相含量变化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优化铁相含量和贝利特矿物含量,探究了外掺煅烧CaO和熟料内含的f-CaO对熟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高硫型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铁相含量促进了熟料的烧结,但同时会造成熟料烧成温度变窄。熟料适宜的锻烧温度范围为1275℃~1350℃。(2)部分C2S以非晶形式存在,贝利特晶体中无明显的铁元素固溶现象,但存在着一定量的硫元素,硫固溶量约为3%;无水硫铝酸钙晶体化学组成接近4CaO·3Al2O3·1.2SO3·0.1Fe2O3,晶体中存在着铝铁置换,铁置换铝量约为4%,置换量不随铁相含量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铁相的化学组成接近于6Ca0 · Al2O3·2.2Fe2O3,当铁相含量较少时,主要集中于C4A3S-晶粒间隙中,呈相互交融状态,随着铁相含量的增加,部分铁相以单独的相的形式存在。(3)水泥胶砂早期强度贡献:C4A3S->铁相>C2S,后期强度贡献:铁相>C2S>C4A3S-;铁相含量的提高促进了 C4 A3 S4设计出一组熟料矿物组成C4A3S-39%、C2S:25%、f-CS:17%、铁相:15%和4%的f-CaO。该熟料4h抗压强度可达25.29MPa,7d抗压强度达59.36MPa。
其他文献
针对华北地区传统耕作模式下水浇地普遍存在土壤耕层逐年变浅、犁底层变厚、耕层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灌水质量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冬小
概述了无氰型化学镀厚金工艺的开发,以及从开发镀Au液中获得的镀Au层的性能评估和用途。
建立了HP-INNOWAX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FID检测器测定市售日化香精中乙醇、1,2-丙二醇和丙三醇溶剂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各目标化合物分离良好,乙醇、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工业应用的特殊性,传统的材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如今,锆合金由于其特殊的中子吸收截面积而主要应用于核工业中,钛合金以其轻量化的优点应用
讨论了高温固溶强化机制和合金元素对Pt固溶强化效应。介绍了铂族金属和Pt-Rh、Pt-Ir和Pt-Pd-Rh固溶型合金的的高温力学性能。借助不同的强化机制,在Pt-Rh或Pt-Pd-Rh合金中添
在我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力学教学改革和创新,阐述了理论力学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特点,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设性想法,通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中老年(年龄≥45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低骨量(包括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716例,其中男性237例,女性479例,年龄均≥45岁(女性均绝经1年以上)。入选对象根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尤其是在校园网建设方面,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
论述《金匮要略》中湿病的治疗问题,认为该书所载详于外湿而略于里湿,仲景所谓“但当利其小便”的治法,仅在示人圭泉,临证之际仍宜将时湿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化、苦燥、
中医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但传统中医受人的主观影响较大,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客观化已成为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